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 方法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和药物穴位注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结论 针刺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用针刺治疗疗效提高许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药物穴位注射;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1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俗称“腰突症”。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好发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1],常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临床上外科椎间盘摘除术创伤较大,术后腰痛长期存在,而且开放性手术容易导致并发症和后遗症[2]。因此,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更愿意选择中医保守疗法,而针刺、药物穴位注射多为患者所接受,并且疗效显著。2008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针灸结合药物穴位注射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得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全部病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0~59岁,病程6个月~6年。对照组22例,其中,男18例,女4 例,年龄21~58岁,病程2个月~6年。所以患者均经X线、CT检查确诊。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疗标准》[3]。(1)符合中医腰腿痛或痹证诊断,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所有病例均经腰椎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3)年龄15~65岁,男女均可;(4)不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者,如腰椎椎管狭窄症、马尾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滑脱等疾病所致的腰腿病均需排除;(5)不忌讳针刺,能坚持连续治疗者;(6)无腰部外伤史。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针刺加穴位注射。(1)针刺:常规取穴,腰3~腰5夹脊穴、肾俞、环跳、殷门、阳陵泉、委中、承山、阿是穴(按病变部位取相应背俞穴)。如兼有气虚者加足三里;兼阴虚者加太溪、太冲;寒湿痹阻者加足三里、阴陵泉;有腰部扭伤史者加血海。患者取俯卧位,均以0.3 mm×(75~100) mm无菌毫针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2~3 min。留针40 min。(2)药物穴位注射:采用甲钴胺注射液1 mL(卫材公司生产,每安瓿约1 mL含500 mg甲钴胺)和5%当归注射液4 mL混合液,每次选腰部主穴中的4个穴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号注射针刺入穴位(进针0.5寸),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射药物(每穴约1.25 mL)。
1.3.2 对照组 纯针刺治疗组:与常规针刺治疗程序相同,不作药物穴位注射。
治疗隔日1 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4]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90°;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60°;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16例临床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5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χ2 = 4.285,P < 0.05,总有效率比较χ2= 9.865,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3 讨论
3.1 病因病机分析及针刺治疗的原理
祖国传统医学无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而把该症归属于“腰痛”、“腰腿痛”范畴。如《素问·刺腰痛篇》云:“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仰卧,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这与西医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相似。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脚”,可见腰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为作强之官,若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便会出现腰痛膝软,胫酸足跟痛,甚至腰脊不举,足不任身等症。经络是人体运行血气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其中,十二正经中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均通过腰部,与腰部关系密切。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夹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督脉行身后正中,《素问·骨空论》谓“夹脊抵腰中,入循膂属肾”,揭示了该脉与腰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肾虚精亏、经脉闭阻等因素是本症发病的内因,而风寒湿邪、跌仆损伤等则为其发病之重要外部诱因。
通过针刺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则可温肾补虚,填精益髓,调整机体肾虚精亏的功能状态;针刺命门、腰阳关、委中,施以捻转补法,以实现“气至而有效”,可温通经络、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过针灸命门、腰阳关、后溪、腰夹脊等穴以疏通督脉,进而重建督脉统摄诸阳,转输气血精髓之功能,使筋肉骨节濡养充足,疼痛得除;通过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肢体穴位,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3.2 穴位注射的治疗原理
穴位注射也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药物注射于特定穴位,药物被约束在经脉中而不向经脉外扩散,从而保证了药物的浓度,再加上经络传导作用,药物可较快的到达病灶发挥疗效,同时也起到了针刺经络穴位的作用。穴位注射疗法可以在小剂量药物的情况下,发挥大剂量药物静脉注射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药效和穴效的整合作用。尤其是药物功效和所选穴位适应证一致时,就能显现出穴位和药物的最强功效,具有穴效和药效的叠加效应。甲钴胺对于核酸蛋白质代谢具有促进作用,能促进轴浆的转运及轴索的再生、神经的修复,能抑制神经节的异常放电,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病变所致的运动和感觉症状[5];而当归注射液则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并且有镇痛、消炎等功能[6]。二药合用可缓解血液循环障碍,扩张周围血管,又可营养神经末梢,修复受损神经根,打破由于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造成的恶性循环,重建稳定的组织内环境,使得气血、经脉通畅,从而达到“通则不痛”。
总之,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既发挥了针刺经络穴位的作用,又发挥了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比单纯用针刺治疗疗效的确能提高许多,在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7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