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结核患者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和疗效分析(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颈椎结核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71岁,平均(38.7±0.14)岁。下颈椎结核患者20例,其中10例临床表现为椎体破坏严重、神经损害,10例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吞咽活动受到限制;寰枢椎结核患者10例,其中3例临床表现为上肢麻木无力、颈部活动受到限制,7例颈部疼痛、吞咽活动受限制。合并肺结核患者2例。本组30例患者均采用术前常规X线摄片行颈椎正侧位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MRI扫描检查,均得到确诊。按照患者颈椎结核类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有5例寰枢椎结核患者和1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家庭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相关影像学的检查和诊断。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三联抗结核治疗,治疗药物为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 g、乙胺丁醇0.75 g,每日1次顿服,疗程为7~14 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先经过三联抗结核治疗,然后根据不同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术式进行手术治疗。
1.2.2.1 寰枢椎结核 手术适应证为:①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②严重或进行性神经损害,影像证实伴有脊髓压迫;③保守治疗未能改善的寰枢椎动态不稳。术式选择为:若寰枢椎脱位具可复性,采用后路寰枢椎节段性固定(C1~2关节突螺钉固定、钢丝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6-8];若寰枢椎复位无望,伴神经损害或临界神经损害,需行后路颈枕融合、前路减压。
1.2.2.2 下颈椎结核 手术适应证为:①神经损害;②影像资料提示存在骨破坏及后凸畸形导致的颈椎不稳。术式选择为:对颈椎结核合并轻、中度后凸畸形,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9];对椎体破坏严重、合并椎前或椎旁脓肿、后凸畸形及神经损害,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本组15例患者中,7例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即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寰枢椎结核患者行后路颈枕融合术,前路病灶清除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颈围外固定(3个月)以及三联抗结核治疗,周期为1年。
1.3 疗效评价
针对寰枢椎结核患者治疗后,如果患者颈部疼痛消失,活动不再受到限制,且经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显示结合病灶消失,局部无相关结核病灶复发,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动能,判定为治疗有效[10-11]。针对下颈椎结核患者治疗后,如果患者颈部的疼痛消失,颈部不再僵硬,吞咽恢复正常,且经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显示结合病灶消失,局部无相关结核病灶复发,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动能,判定为治疗有效[12]。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14/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者经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症状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表现为椎体破坏严重,神经损害,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吞咽活动受到限制等;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消失,活动不再受到限制,吞咽恢复正常,局部无相关结核病灶复发,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功能,表明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颈椎结核得到治疗,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功能。术后随访3~18个月发现,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结核病灶复发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近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包括颈椎结核[13-14]。颈椎结核是属于脊柱结核疾病中的一种,相比其他的脊柱结核疾病发病率较低,但是若忽视治疗或者不及早进行诊断,其引发的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瘫痪[15],所以对颈椎结核的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16]。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颈椎结核患者共3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发现,颈椎结核的分型,寰枢椎结核和下颈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主要关乎抗结核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影像学检查椎体是否破坏严重,神经是否损伤等,可知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椎体已经存在破坏或损伤神经的情况,应该需要手术治疗,且选择不同的手术类型,如寰枢椎结核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判定依据保守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脊髓是否受压等[17],而下颈椎结核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依据颈椎是否破坏,失去稳定性,神经遭到损伤等[18]。另外,通过分析,本研究行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共7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即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共5例患者。3例寰枢椎结核行后路颈枕融合术,前路病灶清除术。经过术后对疗效的评价和随后3~18个月的随访发现,治疗有效率为93.33%,患者颈部疼痛和僵硬的情况消失,吞咽功能恢复正常,上肢能够自由活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出现,均得到完全治愈。
综上所述,应用手术的方法治疗颈椎结核患者效果显著,而且针对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适应证,对于颈椎结核的完全治愈和颈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肖嵩华,刘郑生,等.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1):29-31.
[2] 赵爱国,宋言峥,孙敬涛.胸椎结核合并胸膜炎、肺结核的手术适应证选择[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3):80-81. (游辉 曾芳俊 罗琦)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颈椎结核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71岁,平均(38.7±0.14)岁。下颈椎结核患者20例,其中10例临床表现为椎体破坏严重、神经损害,10例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吞咽活动受到限制;寰枢椎结核患者10例,其中3例临床表现为上肢麻木无力、颈部活动受到限制,7例颈部疼痛、吞咽活动受限制。合并肺结核患者2例。本组30例患者均采用术前常规X线摄片行颈椎正侧位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MRI扫描检查,均得到确诊。按照患者颈椎结核类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有5例寰枢椎结核患者和1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家庭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相关影像学的检查和诊断。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三联抗结核治疗,治疗药物为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 g、乙胺丁醇0.75 g,每日1次顿服,疗程为7~14 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先经过三联抗结核治疗,然后根据不同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术式进行手术治疗。
1.2.2.1 寰枢椎结核 手术适应证为:①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②严重或进行性神经损害,影像证实伴有脊髓压迫;③保守治疗未能改善的寰枢椎动态不稳。术式选择为:若寰枢椎脱位具可复性,采用后路寰枢椎节段性固定(C1~2关节突螺钉固定、钢丝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6-8];若寰枢椎复位无望,伴神经损害或临界神经损害,需行后路颈枕融合、前路减压。
1.2.2.2 下颈椎结核 手术适应证为:①神经损害;②影像资料提示存在骨破坏及后凸畸形导致的颈椎不稳。术式选择为:对颈椎结核合并轻、中度后凸畸形,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9];对椎体破坏严重、合并椎前或椎旁脓肿、后凸畸形及神经损害,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本组15例患者中,7例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即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寰枢椎结核患者行后路颈枕融合术,前路病灶清除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颈围外固定(3个月)以及三联抗结核治疗,周期为1年。
1.3 疗效评价
针对寰枢椎结核患者治疗后,如果患者颈部疼痛消失,活动不再受到限制,且经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显示结合病灶消失,局部无相关结核病灶复发,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动能,判定为治疗有效[10-11]。针对下颈椎结核患者治疗后,如果患者颈部的疼痛消失,颈部不再僵硬,吞咽恢复正常,且经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显示结合病灶消失,局部无相关结核病灶复发,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动能,判定为治疗有效[12]。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14/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者经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症状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表现为椎体破坏严重,神经损害,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吞咽活动受到限制等;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消失,活动不再受到限制,吞咽恢复正常,局部无相关结核病灶复发,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功能,表明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颈椎结核得到治疗,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特点和功能。术后随访3~18个月发现,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结核病灶复发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近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包括颈椎结核[13-14]。颈椎结核是属于脊柱结核疾病中的一种,相比其他的脊柱结核疾病发病率较低,但是若忽视治疗或者不及早进行诊断,其引发的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瘫痪[15],所以对颈椎结核的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16]。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颈椎结核患者共3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发现,颈椎结核的分型,寰枢椎结核和下颈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主要关乎抗结核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影像学检查椎体是否破坏严重,神经是否损伤等,可知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椎体已经存在破坏或损伤神经的情况,应该需要手术治疗,且选择不同的手术类型,如寰枢椎结核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判定依据保守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脊髓是否受压等[17],而下颈椎结核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依据颈椎是否破坏,失去稳定性,神经遭到损伤等[18]。另外,通过分析,本研究行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共7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即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共5例患者。3例寰枢椎结核行后路颈枕融合术,前路病灶清除术。经过术后对疗效的评价和随后3~18个月的随访发现,治疗有效率为93.33%,患者颈部疼痛和僵硬的情况消失,吞咽功能恢复正常,上肢能够自由活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出现,均得到完全治愈。
综上所述,应用手术的方法治疗颈椎结核患者效果显著,而且针对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适应证,对于颈椎结核的完全治愈和颈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肖嵩华,刘郑生,等.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1):29-31.
[2] 赵爱国,宋言峥,孙敬涛.胸椎结核合并胸膜炎、肺结核的手术适应证选择[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3):80-81. (游辉 曾芳俊 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