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1)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方法 抽取本院2012~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62例,根据ADR表的内容,对患者年龄和性别,涉及ADR的药品种类,涉及ADR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8岁未成年人发生ADR的比例高达46.91%;静脉注射引起ADR居多,占87.65%;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多,占56.17%;ADR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受损,占48.15%。 结论 加强本院医务人员对ADR用药安全知识认识和宣传,进一步完善ADR报告奖惩制度,降低ADR发生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a)-0184-03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自1988年我国试行ADR监测制度以来,ADR监测已成为控制药品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ADR所造成的药害已成患者致死主因之一[2],为了提高本院医务人员安全用药水平,加强药师用药监测,促进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2013年上报ADR监测中心的162例ADR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本院2012~2013年上报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62例。根据ADR表的内容,对患者年龄和性别,涉及ADR的药品种类,涉及ADR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162例ADR报告中,男性70例,女性92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92岁,其中<18岁76例,>60岁56例(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n)
2.2 涉及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根据《新编药物学》(17版)分类,162例ADR报告中,涉及ADR的药物46种,药物引起ADR例数及构占比分别为:抗菌药物91例,占56.17%;微量元素及营养药7例,占4.32%;免疫系统药4例,占2.47%;解热镇痛药21例,占12.96%;呼吸系统药39例,占24.08%。其中抗菌药物45例,占49.45%,具体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5例);其次为头孢菌素类19例,占20.88%,具体药物分别为头孢硫咪(5例)、头孢美唑(8例)、头孢呋辛(6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例,占13.19%,具体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粉针(12例);青霉素类11例,占12.08%,具体药物分别为美洛西林粉针(4例)、阿莫西林胶囊(2例)、青霉素粉针(5例);大环内酯类1例,占1.1%,具体药物为罗红霉素胶囊(1例);林可霉素类1例,占1.1%,具体药物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1例);抗厌氧菌药2例,占2.2%,具体药物为甲硝唑片(2例)。
2.3 涉及ADR给药途径
从ADR报告显示,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及外用三种途径。其中静脉注射液引起ADR为142例,占85.65%;口服16例,占9.88%;外用3例,占1.85%;其他1例,占0.67%。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从ADR的报告中主要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67例,占41.36%;表现为各类型皮疹,其次消化系统反应35例,占21.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表2)。
表2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的转归
162例ADR报告中,治愈128例,占79.01%;好转33例,占20.37%;未好转1例,占0.62%;未发现有后遗症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由表1可见,<18岁未成年人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共76例,占46.91%,与小儿全身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使通过肝脏灭活肾脏排泄的药物受影响有关[6]。其次为>60岁老年人发生ADR的有56例,占34.57%,因老年人因身体各器官衰退药物代谢、吸收、排泄减慢,导致血药浓度过高或作用时间过长导致ADR或毒性反应,因此,须充分考滤患者的年龄、体质、用药史等因素影响。从性别来看,女性患者发生ADR率较男性高,可能与女性月经、妊娠等生理周期有关,因此,临床药师应配合医师、护士了解相关药物动力特点,加强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从ADR报告表可见,本院抗菌药物引起ADR占所有用药之首,共91例,构占比为56.17%,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7],主要因为抗菌药物应用率高,但不排除不合理用药现象。所以,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分析或及时发现ADR,干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由表2可见,喹诺酮类引起ADR 45例,占49.45%,具体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因该药主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但在本院门诊用药中常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存在无指征用药。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免ADR发生,医生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护士在给药后半小时加强巡查,一旦发生ADR立即停药观察,及时对症处理。因此,建议加强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学习,严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用抗菌药物[8-9],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引起ADR。
从ADR报告见,静脉注射引起ADR居多,占85%。但因静脉注射给药无吸收过程,起效快,无首过效应,为临床常用给药途径。因医生对药物适应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知识掌握不够或护士对给药浓度、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等知识不掌握,由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静脉注射引起ADR远高于其他应用途径[10-11]。建议医药护之间做好防漏补错,对能口服的药不肌注,能肌注的药不静脉滴注,少应用静脉注射给药,以降低ADR发生。 (陈燕 段宝珍 陈俊敏)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a)-0184-03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自1988年我国试行ADR监测制度以来,ADR监测已成为控制药品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ADR所造成的药害已成患者致死主因之一[2],为了提高本院医务人员安全用药水平,加强药师用药监测,促进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2013年上报ADR监测中心的162例ADR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本院2012~2013年上报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62例。根据ADR表的内容,对患者年龄和性别,涉及ADR的药品种类,涉及ADR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162例ADR报告中,男性70例,女性92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92岁,其中<18岁76例,>60岁56例(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n)
2.2 涉及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根据《新编药物学》(17版)分类,162例ADR报告中,涉及ADR的药物46种,药物引起ADR例数及构占比分别为:抗菌药物91例,占56.17%;微量元素及营养药7例,占4.32%;免疫系统药4例,占2.47%;解热镇痛药21例,占12.96%;呼吸系统药39例,占24.08%。其中抗菌药物45例,占49.45%,具体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5例);其次为头孢菌素类19例,占20.88%,具体药物分别为头孢硫咪(5例)、头孢美唑(8例)、头孢呋辛(6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例,占13.19%,具体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粉针(12例);青霉素类11例,占12.08%,具体药物分别为美洛西林粉针(4例)、阿莫西林胶囊(2例)、青霉素粉针(5例);大环内酯类1例,占1.1%,具体药物为罗红霉素胶囊(1例);林可霉素类1例,占1.1%,具体药物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1例);抗厌氧菌药2例,占2.2%,具体药物为甲硝唑片(2例)。
2.3 涉及ADR给药途径
从ADR报告显示,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及外用三种途径。其中静脉注射液引起ADR为142例,占85.65%;口服16例,占9.88%;外用3例,占1.85%;其他1例,占0.67%。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从ADR的报告中主要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67例,占41.36%;表现为各类型皮疹,其次消化系统反应35例,占21.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表2)。
表2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的转归
162例ADR报告中,治愈128例,占79.01%;好转33例,占20.37%;未好转1例,占0.62%;未发现有后遗症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由表1可见,<18岁未成年人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共76例,占46.91%,与小儿全身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使通过肝脏灭活肾脏排泄的药物受影响有关[6]。其次为>60岁老年人发生ADR的有56例,占34.57%,因老年人因身体各器官衰退药物代谢、吸收、排泄减慢,导致血药浓度过高或作用时间过长导致ADR或毒性反应,因此,须充分考滤患者的年龄、体质、用药史等因素影响。从性别来看,女性患者发生ADR率较男性高,可能与女性月经、妊娠等生理周期有关,因此,临床药师应配合医师、护士了解相关药物动力特点,加强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从ADR报告表可见,本院抗菌药物引起ADR占所有用药之首,共91例,构占比为56.17%,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7],主要因为抗菌药物应用率高,但不排除不合理用药现象。所以,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分析或及时发现ADR,干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由表2可见,喹诺酮类引起ADR 45例,占49.45%,具体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因该药主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但在本院门诊用药中常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存在无指征用药。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免ADR发生,医生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护士在给药后半小时加强巡查,一旦发生ADR立即停药观察,及时对症处理。因此,建议加强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学习,严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用抗菌药物[8-9],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引起ADR。
从ADR报告见,静脉注射引起ADR居多,占85%。但因静脉注射给药无吸收过程,起效快,无首过效应,为临床常用给药途径。因医生对药物适应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知识掌握不够或护士对给药浓度、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等知识不掌握,由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静脉注射引起ADR远高于其他应用途径[10-11]。建议医药护之间做好防漏补错,对能口服的药不肌注,能肌注的药不静脉滴注,少应用静脉注射给药,以降低ADR发生。 (陈燕 段宝珍 陈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