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古追今,在中西医结合之路上执著前行(2)
王英进一步阐述说,风湿类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范畴。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这是最早对痹证发病原因及分型、分类的记载。后来随着历代医家对风湿痹证的深入研究,在以往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除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外邪说外,许多医家陆续重视正气虚弱、卫表不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在本病中的作用,如当代大医朱良春认为:先有阳虚,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被阻,壅滞经脉,深入骨髓,胶着不去,痰瘀互结,凝滞经脉而成顽痹;我国另一位中医学者焦树德认为:肾虚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肝肾而致本病。
“西医对于类风湿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大多重在消炎、止痛等的对症治疗上,其治疗药物大致有四个方面。”王英把话题由中医学转入西医学范畴时归结说:“首先是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虽然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期服用该类药物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微,能耐受,而且停药后不良反应即可消失,不会对该类药物发挥疗效产生影响。其次是一些药效较慢的治疗选择,或者叫‘慢作用药’。慢作用药还被称为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这类药物能抑制组织和关节的进行性损伤,延缓和阻止病情发展,但显效慢,常需数月方能见疗效。第三就是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具有消炎、免疫抑制、抗毒、退热四方面的作用,但如果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水肿、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第四类就是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既抑制正常免疫,也抑制异常免疫。免疫抑制剂对免疫系统以及免疫细胞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因而往往全面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应用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王英认为,由于风湿类疾病是一组病因复杂,症状变化多样的疾病,参与的细胞和细胞因子很多,单用任何一种药都难以阻断这种多过程、多因素所致的疾病,所以特别需要广泛贯彻中西医结合理念,联合用药给予治疗,方能达到提高疗效和减轻毒性的目的。在类风湿疾病的治疗原则上,王英强调“应在补肾坚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用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之药”;在具体方法上则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分别以对症口服海马补肾壮骨散、龙蛇散、麻黄湿痹散、除痹胜湿丸、芪己茯黄散等多种中成药制剂为主,以西药、针灸、按摩及外敷痹痛灵散等其他方法为辅,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攻、综合调理、立体治疗”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的创立已经成为当今类风湿疾病的临床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在强调“联合用药”的重要性时,王英提出:“联合用药,就是发挥西药的治疗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毒副反应,这一直是这些年来我悉心研究的课题。我们应用益气养血、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中药联合西药,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类疾病,不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上述毒副作用的出现率也明显降低。”
“在实施中医整体治疗时,还必须注意分期和分型。”王英说,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研究,他们总结出了“抓住早期治愈,控制中期发展,改善晚期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疾病的纲领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中西医难以交融的障碍,并且从疾病的全局出发,给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极其珍贵的经验!”
医学和文学,兼收并蓄的人生收获
1992年6月,在医学学术方面已经有了丰厚积淀的王英,信心满满地离开原工作单位,在霸州市卫生局的鼎力支持下,筚路蓝缕地创办了霸州市类风湿医院。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专科医院如今已经升格为廊坊红十字霸州开发区医院,但他并不止于过往的成就,年过半百,仍孜孜于学,在香港国际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部系统修完了传统医学(中医学)博士学位的全部课程,通过了论文答辩,经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被授予“传统医学博士”学位。
谈及他麾下的医院当前的规模,王英如数家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昔日的类风湿病医院已发展成为建筑面积10 000平方米,设置病床120张,拥有类风湿病、椎间盘、妇产科、甲状腺、核医学前列腺5大专科及内、外、儿等职能科室的大型专科医院,先后被中华传统学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授予首届全国中医专科专院科技合作交流会“十佳专科医院”等荣誉。2001年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2003年,又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类风湿、椎间盘突出症河北霸州专科治疗康复基地”。
与此同时,王英近40年潜心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腹水等专科中医药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类专著6部;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全国专科医学组织的普遍关注。2009年11月12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上,王英被推选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1年8月24日,在贵阳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中医难治病学术研讨会暨毒邪学说论坛”会议上,王英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推举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类风湿病研究协作组副组长。
“医学和文学,历来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我国古代的诸多名医,大多是流芳百世的诗人和文学家。我尽管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多年的人生路途中,我收获的东西太多了。多年前,我文学创作的热忱就一直在内心激荡……”谈及王英出版的多部纪实文学和诗集、散文随笔集时,王英感慨地说,“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社会上对于很多疑难疾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所以,我先是抽空编写了《当代中药外治十科百病千方》等多部科普书籍,又先后以自己从医近40年的人生足迹为素材,写出了长篇传记《悠远的云》和行医传记《梨花雨》;还出版了诗集和散文随笔集等等……”
采访到最后,王英感慨地说:“这辈子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我会一直走下去。经过大半生的历练,我越来越觉得,医学充实了我的人生,而文学则装饰了我的人生。无论是医学专业著作还是文学作品,这都是我站在中西医学的坐标上,针对东西方文化历练、思考和感悟的美好收获……”
专家简介
王英,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河北省霸州开发区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类疾病联盟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类风湿病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中国特色医疗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国际华夏医药学会理事、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客座教授、世界中医药研究会终身会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廊坊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发表学术论文63篇,并著有医学科普著作《当代中药外治十科百病千方》《寻医问药四百家》《肿瘤科病最新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四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精粹》以及长篇传记《悠远的云》、长篇纪实文学《梨花雨》、诗集《雅风集》和长篇游记随笔作品集《江山行迹》等。 (凌寒)
“西医对于类风湿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大多重在消炎、止痛等的对症治疗上,其治疗药物大致有四个方面。”王英把话题由中医学转入西医学范畴时归结说:“首先是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虽然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期服用该类药物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微,能耐受,而且停药后不良反应即可消失,不会对该类药物发挥疗效产生影响。其次是一些药效较慢的治疗选择,或者叫‘慢作用药’。慢作用药还被称为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这类药物能抑制组织和关节的进行性损伤,延缓和阻止病情发展,但显效慢,常需数月方能见疗效。第三就是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具有消炎、免疫抑制、抗毒、退热四方面的作用,但如果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水肿、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第四类就是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既抑制正常免疫,也抑制异常免疫。免疫抑制剂对免疫系统以及免疫细胞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因而往往全面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应用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王英认为,由于风湿类疾病是一组病因复杂,症状变化多样的疾病,参与的细胞和细胞因子很多,单用任何一种药都难以阻断这种多过程、多因素所致的疾病,所以特别需要广泛贯彻中西医结合理念,联合用药给予治疗,方能达到提高疗效和减轻毒性的目的。在类风湿疾病的治疗原则上,王英强调“应在补肾坚骨、固本培元的基础上,用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之药”;在具体方法上则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分别以对症口服海马补肾壮骨散、龙蛇散、麻黄湿痹散、除痹胜湿丸、芪己茯黄散等多种中成药制剂为主,以西药、针灸、按摩及外敷痹痛灵散等其他方法为辅,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攻、综合调理、立体治疗”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的创立已经成为当今类风湿疾病的临床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在强调“联合用药”的重要性时,王英提出:“联合用药,就是发挥西药的治疗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毒副反应,这一直是这些年来我悉心研究的课题。我们应用益气养血、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中药联合西药,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类疾病,不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上述毒副作用的出现率也明显降低。”
“在实施中医整体治疗时,还必须注意分期和分型。”王英说,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研究,他们总结出了“抓住早期治愈,控制中期发展,改善晚期症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疾病的纲领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打通中西医难以交融的障碍,并且从疾病的全局出发,给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极其珍贵的经验!”
医学和文学,兼收并蓄的人生收获
1992年6月,在医学学术方面已经有了丰厚积淀的王英,信心满满地离开原工作单位,在霸州市卫生局的鼎力支持下,筚路蓝缕地创办了霸州市类风湿医院。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专科医院如今已经升格为廊坊红十字霸州开发区医院,但他并不止于过往的成就,年过半百,仍孜孜于学,在香港国际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部系统修完了传统医学(中医学)博士学位的全部课程,通过了论文答辩,经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被授予“传统医学博士”学位。
谈及他麾下的医院当前的规模,王英如数家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昔日的类风湿病医院已发展成为建筑面积10 000平方米,设置病床120张,拥有类风湿病、椎间盘、妇产科、甲状腺、核医学前列腺5大专科及内、外、儿等职能科室的大型专科医院,先后被中华传统学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授予首届全国中医专科专院科技合作交流会“十佳专科医院”等荣誉。2001年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2003年,又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类风湿、椎间盘突出症河北霸州专科治疗康复基地”。
与此同时,王英近40年潜心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腹水等专科中医药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类专著6部;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全国专科医学组织的普遍关注。2009年11月12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上,王英被推选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1年8月24日,在贵阳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中医难治病学术研讨会暨毒邪学说论坛”会议上,王英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推举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类风湿病研究协作组副组长。
“医学和文学,历来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我国古代的诸多名医,大多是流芳百世的诗人和文学家。我尽管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多年的人生路途中,我收获的东西太多了。多年前,我文学创作的热忱就一直在内心激荡……”谈及王英出版的多部纪实文学和诗集、散文随笔集时,王英感慨地说,“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社会上对于很多疑难疾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所以,我先是抽空编写了《当代中药外治十科百病千方》等多部科普书籍,又先后以自己从医近40年的人生足迹为素材,写出了长篇传记《悠远的云》和行医传记《梨花雨》;还出版了诗集和散文随笔集等等……”
采访到最后,王英感慨地说:“这辈子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我会一直走下去。经过大半生的历练,我越来越觉得,医学充实了我的人生,而文学则装饰了我的人生。无论是医学专业著作还是文学作品,这都是我站在中西医学的坐标上,针对东西方文化历练、思考和感悟的美好收获……”
专家简介
王英,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河北省霸州开发区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类疾病联盟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类风湿病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中国特色医疗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国际华夏医药学会理事、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客座教授、世界中医药研究会终身会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廊坊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发表学术论文63篇,并著有医学科普著作《当代中药外治十科百病千方》《寻医问药四百家》《肿瘤科病最新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四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精粹》以及长篇传记《悠远的云》、长篇纪实文学《梨花雨》、诗集《雅风集》和长篇游记随笔作品集《江山行迹》等。 (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