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恶性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经临床血常规及骨髓象检查确诊。感染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4×109/L,存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免疫球蛋白异常和(或)T细胞亚群异常],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13~78岁,平均(41.53±3.67)岁。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①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②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③饮食规律、进食卫生;④对于已经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应该注意积极地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帮助其熟悉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焦虑抑郁程度等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安慰、支持和鼓励,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认知干预:邀请医院的专家教授或者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讲座,利用幻灯片、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以形象、生动、科学、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和交流,告知患者饮食、卫生等注意事项。③生活干预:嘱患者不剔牙,不要食用硬度较大、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对于无法进食者,给予胃管鼻饲,少量多餐,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避免久坐、久站、久蹲;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洗,1~2次/d,视具体病情可增加盐水清洗次数;保持大便绝对畅通,预防便秘及腹泻等症状的发生;勤换内衣裤,保持肛周局部皮肤清洁;患者平卧时,应尽可能将两个大腿张大,并注意翻身;嘱患者穿棉质服装、清洁双手、用湿润的手帕擦拭全身,切忌抓挠皮肤。④用药干预:对口腔黏膜是否出现脓肿、白膜以及口腔血泡等状况进行仔细观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甲硝唑、复方氯己定、庆大霉素、制霉菌素等含漱;患者肛周疼痛时,要及时告知,密切观察肛周局部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感染;肛周脓肿者,可给予局部热敷,等其自行破溃排脓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面,无菌砂条放置引流,每天换药2次及每次大便后及时换药,遵医嘱静脉应用强效抗生素,并加强支持治疗;对各种管路进行管理,如尿管、PICC导管等,若发生感染,则应及时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继发真菌感染、败血症、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等),各项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具体见表1[4]。
表1 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护理干预后SF-36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后SF-36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恶性血液循环患者机体免疫力较低,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功能缺陷,加上化疗药物的应用,使得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当消化道以及呼吸道黏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机体对炎症的调理作用差,易发生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及某些病毒感染[5-7];同时,一些条件致病菌在此类患者中可以被激活而发生感染,健康人很少致病的微生物如巨细胞病毒和卡氏肺孢子虫,在免疫功能低下时,也可以被激活,从而为各种致病菌进入机体制造了机会,最终引起以口腔、肛周、皮肤感染为主的院内感染[8-11]。据统计,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可高达10%[12]。研究显示,口腔部位的感染容易导致牙龈、口腔黏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肛周部位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肺部感染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而严重感染患者会继发败血症、中毒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或DIC[13]。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患者心理疏导、生活卫生指导等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掌握相关疾病的健康常识,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和配合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14-15],但是其在恶性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恶性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干预后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控制饮食,积极预防治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履行康复行为的自制力,进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仇蓉等)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恶性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经临床血常规及骨髓象检查确诊。感染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4×109/L,存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免疫球蛋白异常和(或)T细胞亚群异常],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13~78岁,平均(41.53±3.67)岁。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①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②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③饮食规律、进食卫生;④对于已经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应该注意积极地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帮助其熟悉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焦虑抑郁程度等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安慰、支持和鼓励,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认知干预:邀请医院的专家教授或者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讲座,利用幻灯片、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以形象、生动、科学、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和交流,告知患者饮食、卫生等注意事项。③生活干预:嘱患者不剔牙,不要食用硬度较大、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对于无法进食者,给予胃管鼻饲,少量多餐,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避免久坐、久站、久蹲;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洗,1~2次/d,视具体病情可增加盐水清洗次数;保持大便绝对畅通,预防便秘及腹泻等症状的发生;勤换内衣裤,保持肛周局部皮肤清洁;患者平卧时,应尽可能将两个大腿张大,并注意翻身;嘱患者穿棉质服装、清洁双手、用湿润的手帕擦拭全身,切忌抓挠皮肤。④用药干预:对口腔黏膜是否出现脓肿、白膜以及口腔血泡等状况进行仔细观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甲硝唑、复方氯己定、庆大霉素、制霉菌素等含漱;患者肛周疼痛时,要及时告知,密切观察肛周局部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感染;肛周脓肿者,可给予局部热敷,等其自行破溃排脓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面,无菌砂条放置引流,每天换药2次及每次大便后及时换药,遵医嘱静脉应用强效抗生素,并加强支持治疗;对各种管路进行管理,如尿管、PICC导管等,若发生感染,则应及时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继发真菌感染、败血症、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等),各项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具体见表1[4]。
表1 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护理干预后SF-36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后SF-36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恶性血液循环患者机体免疫力较低,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功能缺陷,加上化疗药物的应用,使得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当消化道以及呼吸道黏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机体对炎症的调理作用差,易发生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及某些病毒感染[5-7];同时,一些条件致病菌在此类患者中可以被激活而发生感染,健康人很少致病的微生物如巨细胞病毒和卡氏肺孢子虫,在免疫功能低下时,也可以被激活,从而为各种致病菌进入机体制造了机会,最终引起以口腔、肛周、皮肤感染为主的院内感染[8-11]。据统计,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可高达10%[12]。研究显示,口腔部位的感染容易导致牙龈、口腔黏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肛周部位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肺部感染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而严重感染患者会继发败血症、中毒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或DIC[13]。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患者心理疏导、生活卫生指导等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掌握相关疾病的健康常识,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和配合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14-15],但是其在恶性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恶性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消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干预后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控制饮食,积极预防治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履行康复行为的自制力,进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仇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