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1)
[关键词] 静脉炎;聚维酮碘;湿敷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a)-0173-02
药物性静脉炎是由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或细胞毒性较强的药物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1]。炎性反应可累及穿刺静脉和肢体,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和心态,甚至导致患侧肢体的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极大身心创伤和痛苦,并阻碍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2],是静脉药物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14年3月本科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治疗1例静脉注射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导致穿刺肢体肿胀并伴有大面积皮肤水泡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局部痊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72岁,2014年3月5日5:00因意识不清30 min入院,诊断“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入院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BP 127/82 mm Hg,HR 92/min,R 20/min,快速血糖2.3 mmol/L。立即应用静脉留置针开通静脉通路,穿刺部位为左手背部浅静脉,回血通畅,局部无血肿及外渗,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静脉注射,使用推注器缓慢匀速推注,设置推注时间为8 min,后应用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维持静脉通路,药物推注及输液过程中确认回血通畅,注射药物过程无阻力,穿刺局部无外渗。5:20患者意识转清,血糖升至8.3 mmol/L。5:40患者左上肢开始肿胀,而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泡,且水泡逐渐增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遵医嘱停止患肢静脉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给予50%硫酸镁无菌纱布湿敷患处。7:30皮肤肿胀程度加重、水泡成片融合无明显消退趋势。请皮肤科会诊,在无菌操作下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渗出液,液体很快复生,效果不理想。9:00改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将聚维酮碘消毒液放置加温袋内加温至35~38℃。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使用浸有聚维酮碘消毒液的无菌棉球由上至下消毒患肢皮肤,由于肿胀皮肤较薄,表皮防御能力差,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抵抗力低[3],操作时动作轻柔勿将其刺破,防止发生皮肤感染。消毒2遍。皮肤待干后,对直径>2 cm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从底部抽吸水泡内液,保留泡皮。将4~6层大块无菌纱布浸透聚维酮碘消毒液持续湿敷患肢,外加保鲜膜包裹,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水分蒸发,使药物被充分利用;湿敷时外盖无菌治疗巾,加无菌防水垫巾,最外层盖以被套保暖,保持室温27~28℃[4]。每小时换药一次。同时,将患肢抬高、制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和渗出。13:00肢体肿胀及皮肤水泡完全消退,血糖正常,准予患者离院。
2 讨论
2.1 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①药物作用: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目前临床静脉用药不规范,造成静脉用药欠安全,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②pH值: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此范围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③药物浓度及输液速度: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能力,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导致静脉炎发生[5]。静脉用药滴速过快或用药时间间隔不足,静脉内血液不能中和输入的溶液,致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过高,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刺激内膜,导致静脉炎发生[6]。
2.2 破坏水泡的完整性
研究显示,水泡液中含有大量毒素,可加重局部水肿,水泡液内的炎症因子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概率。因此,水泡液及时放出,有利于创面愈合。有学者认为,水泡皮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敷料,保留泡皮可显著减轻疼痛。
2.3 聚维酮碘的药理作用
聚维酮碘即聚乙烯吡咯烷酮碘,为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不稳定络合物,当其接触创面时逐渐分解,缓慢释放出碘离子,碘与细胞膜蛋白、呼吸链上的酶结合,使细胞膜结构破坏,达到杀菌作用[7]。聚维酮碘具有活血化淤、去腐生肌的作用,不受血液、脓液、乳皂和pH值的影响[8]。其对各类细菌及芽胞、病毒、真菌、原虫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渗透到皮肤的不同层面,抑制血浆内毒素产生,促进血管通透性的恢复[9],改善血液循环,为创面修复提供良好的血运基础。
2.4 50%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50%硫酸镁的高渗透作用能消除局部组织炎性水肿,镁离子能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外敷硫酸镁后可使药物渗入皮下,血管平滑肌松弛,消除刺激性药物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内膜细胞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硫酸镁有风化性,受温度影响在皮肤表面易形成无色结晶,令皮肤较为干燥,有一定的刺激性,令患者感到不适。
2.5 护理
2.5.1 皮肤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抽吸水泡内渗液时可使用20 ml注射器配OT针头,针头型号较小以减轻疼痛,降低患者对反复穿刺的恐惧和敏感程度。换药时动作轻柔,依次打开防水垫巾、无菌巾、保鲜膜,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浸湿患肢表面的纱布,小心揭开各层纱布暴露皮肤,防止牵拉纱布时损伤皮肤发生皮肤感染。换药同时加强病情观察,每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10]、紧绷程度、肢端感觉、末梢循环、皮肤温度、色泽、手指活动度,及水泡大小、形状、有无破溃、有无增大或消退趋势等变化,及时记录观察结果,根据情况决定诊疗方案。患肢肿胀及水泡完全消退后,用75%酒精棉球涂擦皮肤脱碘。
2.5.2 心理护理 患者因低血糖昏迷就医,使用高浓度葡萄糖治疗是最普通、最常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生药物性静脉炎完全在患者意料之外,起病突然,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不知道如何应对,加之对预后的担心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11],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及时与患者沟通,安慰鼓励患者,进行细致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由于患肢肿胀及水泡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出现紧张不安、缺乏耐心、反复提问等现象[12],此时应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告知发生此种情况的成因、治疗方法,聚维酮碘消毒液的药理作用、特点、用途及安全性、实效性,消除患者对药物的担忧,保持乐观的态度。发生静脉炎后,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患者担心的问题之一,应及时向其解释治疗费用属医保范围,不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意识清楚,抽吸水泡、擦洗、换药等全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处于其视线范围内进行,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可选择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抑制对疼痛刺激的关注,减轻疼痛,降低焦虑敏感度。可请求家属辅助,此时有家属的安慰和陪伴是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事半功倍的方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家属情绪得到一定平复后,将本病的成因、治疗方法及照顾方法详细告知家属,使其与患者共同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孙颖 吴燕 季琴花 等)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a)-0173-02
药物性静脉炎是由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或细胞毒性较强的药物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1]。炎性反应可累及穿刺静脉和肢体,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和心态,甚至导致患侧肢体的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极大身心创伤和痛苦,并阻碍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2],是静脉药物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14年3月本科使用聚维酮碘消毒液治疗1例静脉注射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导致穿刺肢体肿胀并伴有大面积皮肤水泡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局部痊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72岁,2014年3月5日5:00因意识不清30 min入院,诊断“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入院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BP 127/82 mm Hg,HR 92/min,R 20/min,快速血糖2.3 mmol/L。立即应用静脉留置针开通静脉通路,穿刺部位为左手背部浅静脉,回血通畅,局部无血肿及外渗,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静脉注射,使用推注器缓慢匀速推注,设置推注时间为8 min,后应用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维持静脉通路,药物推注及输液过程中确认回血通畅,注射药物过程无阻力,穿刺局部无外渗。5:20患者意识转清,血糖升至8.3 mmol/L。5:40患者左上肢开始肿胀,而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泡,且水泡逐渐增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遵医嘱停止患肢静脉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给予50%硫酸镁无菌纱布湿敷患处。7:30皮肤肿胀程度加重、水泡成片融合无明显消退趋势。请皮肤科会诊,在无菌操作下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渗出液,液体很快复生,效果不理想。9:00改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将聚维酮碘消毒液放置加温袋内加温至35~38℃。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使用浸有聚维酮碘消毒液的无菌棉球由上至下消毒患肢皮肤,由于肿胀皮肤较薄,表皮防御能力差,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抵抗力低[3],操作时动作轻柔勿将其刺破,防止发生皮肤感染。消毒2遍。皮肤待干后,对直径>2 cm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从底部抽吸水泡内液,保留泡皮。将4~6层大块无菌纱布浸透聚维酮碘消毒液持续湿敷患肢,外加保鲜膜包裹,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水分蒸发,使药物被充分利用;湿敷时外盖无菌治疗巾,加无菌防水垫巾,最外层盖以被套保暖,保持室温27~28℃[4]。每小时换药一次。同时,将患肢抬高、制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和渗出。13:00肢体肿胀及皮肤水泡完全消退,血糖正常,准予患者离院。
2 讨论
2.1 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①药物作用: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目前临床静脉用药不规范,造成静脉用药欠安全,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②pH值: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此范围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③药物浓度及输液速度: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能力,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导致静脉炎发生[5]。静脉用药滴速过快或用药时间间隔不足,静脉内血液不能中和输入的溶液,致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过高,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刺激内膜,导致静脉炎发生[6]。
2.2 破坏水泡的完整性
研究显示,水泡液中含有大量毒素,可加重局部水肿,水泡液内的炎症因子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概率。因此,水泡液及时放出,有利于创面愈合。有学者认为,水泡皮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敷料,保留泡皮可显著减轻疼痛。
2.3 聚维酮碘的药理作用
聚维酮碘即聚乙烯吡咯烷酮碘,为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不稳定络合物,当其接触创面时逐渐分解,缓慢释放出碘离子,碘与细胞膜蛋白、呼吸链上的酶结合,使细胞膜结构破坏,达到杀菌作用[7]。聚维酮碘具有活血化淤、去腐生肌的作用,不受血液、脓液、乳皂和pH值的影响[8]。其对各类细菌及芽胞、病毒、真菌、原虫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渗透到皮肤的不同层面,抑制血浆内毒素产生,促进血管通透性的恢复[9],改善血液循环,为创面修复提供良好的血运基础。
2.4 50%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50%硫酸镁的高渗透作用能消除局部组织炎性水肿,镁离子能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外敷硫酸镁后可使药物渗入皮下,血管平滑肌松弛,消除刺激性药物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内膜细胞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硫酸镁有风化性,受温度影响在皮肤表面易形成无色结晶,令皮肤较为干燥,有一定的刺激性,令患者感到不适。
2.5 护理
2.5.1 皮肤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抽吸水泡内渗液时可使用20 ml注射器配OT针头,针头型号较小以减轻疼痛,降低患者对反复穿刺的恐惧和敏感程度。换药时动作轻柔,依次打开防水垫巾、无菌巾、保鲜膜,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浸湿患肢表面的纱布,小心揭开各层纱布暴露皮肤,防止牵拉纱布时损伤皮肤发生皮肤感染。换药同时加强病情观察,每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患者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10]、紧绷程度、肢端感觉、末梢循环、皮肤温度、色泽、手指活动度,及水泡大小、形状、有无破溃、有无增大或消退趋势等变化,及时记录观察结果,根据情况决定诊疗方案。患肢肿胀及水泡完全消退后,用75%酒精棉球涂擦皮肤脱碘。
2.5.2 心理护理 患者因低血糖昏迷就医,使用高浓度葡萄糖治疗是最普通、最常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生药物性静脉炎完全在患者意料之外,起病突然,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不知道如何应对,加之对预后的担心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11],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及时与患者沟通,安慰鼓励患者,进行细致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由于患肢肿胀及水泡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出现紧张不安、缺乏耐心、反复提问等现象[12],此时应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告知发生此种情况的成因、治疗方法,聚维酮碘消毒液的药理作用、特点、用途及安全性、实效性,消除患者对药物的担忧,保持乐观的态度。发生静脉炎后,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患者担心的问题之一,应及时向其解释治疗费用属医保范围,不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意识清楚,抽吸水泡、擦洗、换药等全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处于其视线范围内进行,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可选择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抑制对疼痛刺激的关注,减轻疼痛,降低焦虑敏感度。可请求家属辅助,此时有家属的安慰和陪伴是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事半功倍的方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家属情绪得到一定平复后,将本病的成因、治疗方法及照顾方法详细告知家属,使其与患者共同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孙颖 吴燕 季琴花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