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583709
超声诊断臀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7期
     晚期CMM表现为病灶局部结节状或息肉状肿块,或溃疡性病变伴渗液、出血、刺痛、灼痛等,也可在原发灶周围出现卫星结节,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该病进展快,易发生转移,一般可经淋巴和血液转移,首先发生淋巴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血液转移出现较晚,一旦发生,则损害广泛,常见受累器官为肝、肺及皮肤[7],预后不良。

    黑色素瘤细胞根据形态可分为上皮样细胞、痣样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8],瘤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核大,核仁红染而清楚,胞浆内见数量不一的黑色素颗粒,呈条索状、巢状或腺泡样排列,组织病理学表现千变万化,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按照传统的临床病理分型方法,原发性CMM主要分为4个亚型: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MM)、浅表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SSM)、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NM)、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LM)。LMM起源于原有的恶性雀斑样痣,较少见,占所有CMM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9];SSM又称Paget样原位恶黑,本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瘤细胞呈Paget样向表皮或皮下不对称扩散,在进入垂直增长期前行早期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NM皮损以外生性皮损为主,说明其较早进入垂直生长阶段,一般进展快,预后差;ALM为我国最常见的CMM类型,也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