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品质量控制到制剂创新:新的机遇与挑战(2)
彭海生教授介绍说,利用纳米技术开展诊疗一体化是一个理想的方向。于是科学家们采用纳米化技术试图将荧光染料、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以及放射性核素等与药物包裹到一个纳米颗粒中,利用多种模式成像技术监测药物在体内、细胞内的行走路线进行动态分析。组织水平上,观察药物在疾病器官的分布、滞留时间,以此判断药物的体内代谢行为;细胞水平上,监测药物在亚细胞器的分布与代谢动力学规律。为此,还专门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SCI收录期刊(Theranostics)报道研究人员在此方面取得的进展。一些基础研究的设备如Micro CT、小动物光学成像系统、小动物光声系统等投入应用,从形态结构、流体到组织功能成像,步步深入。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成像结果的通病就是眼见未必是实,结果往往被单一的成像结果所掩盖。” 彭海生教授解释说,有时为了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往往需要多种成像技术同时应用。多模式成像技术可以克服单一成像的弱点,是当下的研究重点。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申宝忠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重大仪器专项支持,项目重点研究多种模式成像设备的研发,项目资助8500万元,可见国家对诊疗领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通常而言,科学家希望纳米载体粒度小,但是纳米级别的颗粒载药能力有限,同时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特征所限,光学分辨率限制了微观领域的观察,特别是纳米制剂在细胞、细胞器水平的行为,往往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7 字符。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成像结果的通病就是眼见未必是实,结果往往被单一的成像结果所掩盖。” 彭海生教授解释说,有时为了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往往需要多种成像技术同时应用。多模式成像技术可以克服单一成像的弱点,是当下的研究重点。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申宝忠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重大仪器专项支持,项目重点研究多种模式成像设备的研发,项目资助8500万元,可见国家对诊疗领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通常而言,科学家希望纳米载体粒度小,但是纳米级别的颗粒载药能力有限,同时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特征所限,光学分辨率限制了微观领域的观察,特别是纳米制剂在细胞、细胞器水平的行为,往往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