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脂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1)
[摘要]目的 探討人体内脂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确诊的3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将PCOS患者分为PCOS肥胖组(10例)与PCOS非肥胖组(20例)。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3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也分为对照肥胖组(10例)与对照非肥胖组(20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数据、血浆内脂素浓度、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以及睾酮含量,并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与内脂素的关系。结果 所有组别研究对象的年龄与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PCOS非肥胖组的睾酮含量、胰岛素浓度以及内脂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肥胖组和对照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含量与实验对象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睾酮浓度以及胰岛素含量成正相关(r=0.308、0.179、0.359和0.352,P<0.05)。结论 内脂素作为一种脂肪性细胞因子在PCOS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PCOS的临床病理特征之一,也和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高雄性激素血症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这一调控机制影响PCOS等代谢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内脂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肥胖
[中图分类号] R71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3(b)-0087-03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该病是一种糖代谢异常与生殖功能障碍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1-3]。内脂素(visfatin)是2005年由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该分子主要分布在人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作为一种与人体内糖脂代谢密切相关的脂肪因子,内脂素具有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脂质合成以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等多种功能[4-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体内脂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密切相关。其中,闫文杰等[10-15]首次对体重指数(BMI)>28 kg/m2的PCOS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COS患者的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检测门诊PCOS患者的血清内脂素含量以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旨在对人体内脂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也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作出初步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确诊的3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COS肥胖组(10例)与PCOS非肥胖组(20例)。分类依据按照WHO规定的肥胖标准,体重指数(BMI)≥25 kg/m2为肥胖组,BMI<25 kg/m2为非肥胖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3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也根据BMI分为对照肥胖组(10例)与对照非肥胖组(2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肝病以及肾病。所有研究对象在3个月内未曾服用激素类药物和减肥药物。本研究经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研究对象均已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月经周期2~5 d内清晨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5 ml,立即离心取出血清,将血清分装到2支试管内,其中1管血清用于检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以及睾酮含量,另外1管血清则放置于-70℃冰箱中冷冻保存,用于后面血清内脂素含量的检测。胰岛素与睾酮的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血糖含量采用氧化酶催化法进行检测,内脂素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与臀围,并计算研究对象的BMI与腰臀比(WHR)。检测研究对象的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睾酮和内脂素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血清内脂素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一般数据的比较
所有组别研究对象的年龄与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均显著高于PCOS非肥胖组(P<0.05),对照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也均显著高于对照非肥胖组(P<0.05)。PCOS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与对照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非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与对照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各组糖脂代谢水平与内脂素含量的比较
PCOS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血糖与内脂素含量与PCOS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血糖与内脂素含量与对照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与内脂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非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与内脂素的含量均高于对照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血清内脂素含量与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内脂素含量与实验对象的BMI、WHR、睾酮浓度以及胰岛素含量成正相关(P<0.05)。皮尔森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308、0.179、0.359和0.352(表3)。, 百拇医药(张雯博 李宝艳)
[关键词]内脂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肥胖
[中图分类号] R71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3(b)-0087-03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该病是一种糖代谢异常与生殖功能障碍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1-3]。内脂素(visfatin)是2005年由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该分子主要分布在人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作为一种与人体内糖脂代谢密切相关的脂肪因子,内脂素具有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脂质合成以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等多种功能[4-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体内脂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密切相关。其中,闫文杰等[10-15]首次对体重指数(BMI)>28 kg/m2的PCOS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COS患者的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检测门诊PCOS患者的血清内脂素含量以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旨在对人体内脂素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也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作出初步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确诊的3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COS肥胖组(10例)与PCOS非肥胖组(20例)。分类依据按照WHO规定的肥胖标准,体重指数(BMI)≥25 kg/m2为肥胖组,BMI<25 kg/m2为非肥胖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3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也根据BMI分为对照肥胖组(10例)与对照非肥胖组(2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肝病以及肾病。所有研究对象在3个月内未曾服用激素类药物和减肥药物。本研究经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研究对象均已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月经周期2~5 d内清晨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5 ml,立即离心取出血清,将血清分装到2支试管内,其中1管血清用于检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以及睾酮含量,另外1管血清则放置于-70℃冰箱中冷冻保存,用于后面血清内脂素含量的检测。胰岛素与睾酮的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血糖含量采用氧化酶催化法进行检测,内脂素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与臀围,并计算研究对象的BMI与腰臀比(WHR)。检测研究对象的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睾酮和内脂素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血清内脂素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一般数据的比较
所有组别研究对象的年龄与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均显著高于PCOS非肥胖组(P<0.05),对照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也均显著高于对照非肥胖组(P<0.05)。PCOS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与对照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非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与WHR与对照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各组糖脂代谢水平与内脂素含量的比较
PCOS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血糖与内脂素含量与PCOS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血糖与内脂素含量与对照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与内脂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非肥胖组的睾酮、胰岛素与内脂素的含量均高于对照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血清内脂素含量与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内脂素含量与实验对象的BMI、WHR、睾酮浓度以及胰岛素含量成正相关(P<0.05)。皮尔森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308、0.179、0.359和0.352(表3)。, 百拇医药(张雯博 李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