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需加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1)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以神经元慢性、进行性死亡为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伴有神经炎症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的总称,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2018天坛认知障碍及神经变性疾病新进展高峰论坛”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科主任施炯教授在题为《认知障碍的新进展》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口老龄化给老年痴呆症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AD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病因之一,起病隐匿,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加强AD研究有望从根本上帮助摆脱这一困境。
有关AD的重要发现
施炯教授首先介绍说,100多年前的1901年,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详细描述了一位51岁女患者的症状和神经病理学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不仅记忆力衰退而且还有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如幻想等。Alzheimer在给患者尸检后发现其大脑组织中有两个重要的病理性改变,一个是淀粉样蛋白,另一个是神经纤维缠结 。学术界将Alzheimer医生发现的这一病症命名为AD并一直沿用至今。
施炯教授说,AD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病因之一,衰老是AD的最大风险因素。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5.5%,65岁及以上人口1.3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0.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AD患者193万人,2000年增加到371万人,2010年为569万人,近年来AD发病呈上升趋势,预计我国有近900万AD患者。AD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人口老龄化给AD等老年痴呆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施炯教授谈到,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在AD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在AD遗传学、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影像学诊断、生物标记物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A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如果患者本人或家庭成员携带致病基因将会遗传给后代。目前确定的与AD遗传有关的三个致病基因分别为APP、Presenilin1、Presenilin2。此外,AD还有一个重要的遗传危险因子ApoE4,ApoE4可将AD发病时间提前约10年,如果是杂合子AD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4倍,如果是纯合子AD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倍。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是有关AD病理特征的两个重要发现。Aβ被认为是诱发AD的关键因素之一。1980年,Glenn 和 Wong第一次测序了Aβ,tau蛋白也在AD等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在Aβ和tau蛋白两者长期共同作用下,将最终导致大脑神经元功能受损和丧失,患者出现临床痴呆症状。
海马体是一个重要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记忆相关功能,人们通过一个经典病例发现了与AD相关的Papez环路。20世纪初一个患有不可逆癫痫的20岁年轻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切除了诱发其癫痫的大脑双侧颞叶即海马区。在术后60多年的随访中发现,该患者的记忆还停留在20岁以前,对手术后60多年几乎没有任何记忆。1937年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Papez环路,Papez环路是指起源于海马区,到穹隆,乳头体,扣带回,最后返回海马区所构成的一个封闭环路。目前认为Papez环路是一个重要的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脑结构,如果环路中任何一个结构受损,都将会对近期记忆造成不可逆损害。
施炯教授介绍,1984年版的AD临床诊断标准认为,AD临床症状与潜在病理有着密切联系,即存在AD病理表现的人会出现痴呆,反之出现痴呆的人也一定有相应的AD病理表现。但经过27年的研究,目前发现AD临床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始终如一,有AD病理表现、尤其是存在广泛淀粉样变的人,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根本没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没有记忆力衰退而只有视觉空间异常等,说明AD诊断的复杂性。
诊断标准的变迁
施炯教授介绍说,1984年出台了第一个AD诊断标准,该标准将AD临床诊断分为三类。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很可能AD ”,其诊断标准是臨床检查确认患有痴呆并有神经心理学测验证实,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障碍,如执行功能、空间功能障碍等;记忆力和智能减退进行性加重,无意识障碍。初发症状在40岁到90岁,大多数65岁以后起病,除外其他可导致进行性记忆和认知障碍的脑疾病。二是“确诊AD”,符合“很可能AD”临床诊断标准,尸检或脑组织活检病理符合AD特征表现,临床与病理结合确诊。三是“可疑AD”,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虽怀疑AD但是不能完全明确,起病急或伴有其他脑部病变。为验证上述AD临床诊断标准的准确性,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26家AD治疗中心的数据,共计2188例病人,其中1833例有临床诊断,1770例尸检验证为AD,这一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和尸检来验证上述AD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发现,该标准AD诊断敏感性非常好,93%的患者都能得到正确诊断,但诊断特异性不高,只有55%,表明除了AD外,其他可以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有可能干扰诊断。研究还发现,这一标准对AD的第一次诊断准确率为75%,说明长期的临床随访对发现和诊断AD也非常重要。
施炯教授介绍,由于研究发现AD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存在不对应性,因此1984年版AD诊断标准不能很好地全面评判认知障碍和痴呆。2011年指南做了修正,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临床前期脑改变,包括大脑已经存在淀粉样蛋白和神经细胞改变,但患者基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主要是依据病理进行诊断。二是轻度智能障碍(MCI),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或思维障碍,大于同等年纪同等教育程度的其他人群,但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MCI可能发展为AD。三是AD痴呆是AD的最终阶段,临床症状包括记忆力缺失、找词困难、出现视觉空间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百拇医药(潘锋)
有关AD的重要发现
施炯教授首先介绍说,100多年前的1901年,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详细描述了一位51岁女患者的症状和神经病理学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不仅记忆力衰退而且还有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如幻想等。Alzheimer在给患者尸检后发现其大脑组织中有两个重要的病理性改变,一个是淀粉样蛋白,另一个是神经纤维缠结 。学术界将Alzheimer医生发现的这一病症命名为AD并一直沿用至今。
施炯教授说,AD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病因之一,衰老是AD的最大风险因素。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5.5%,65岁及以上人口1.3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0.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AD患者193万人,2000年增加到371万人,2010年为569万人,近年来AD发病呈上升趋势,预计我国有近900万AD患者。AD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人口老龄化给AD等老年痴呆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施炯教授谈到,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在AD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在AD遗传学、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影像学诊断、生物标记物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A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如果患者本人或家庭成员携带致病基因将会遗传给后代。目前确定的与AD遗传有关的三个致病基因分别为APP、Presenilin1、Presenilin2。此外,AD还有一个重要的遗传危险因子ApoE4,ApoE4可将AD发病时间提前约10年,如果是杂合子AD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4倍,如果是纯合子AD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倍。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是有关AD病理特征的两个重要发现。Aβ被认为是诱发AD的关键因素之一。1980年,Glenn 和 Wong第一次测序了Aβ,tau蛋白也在AD等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在Aβ和tau蛋白两者长期共同作用下,将最终导致大脑神经元功能受损和丧失,患者出现临床痴呆症状。
海马体是一个重要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记忆相关功能,人们通过一个经典病例发现了与AD相关的Papez环路。20世纪初一个患有不可逆癫痫的20岁年轻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外科医生切除了诱发其癫痫的大脑双侧颞叶即海马区。在术后60多年的随访中发现,该患者的记忆还停留在20岁以前,对手术后60多年几乎没有任何记忆。1937年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Papez环路,Papez环路是指起源于海马区,到穹隆,乳头体,扣带回,最后返回海马区所构成的一个封闭环路。目前认为Papez环路是一个重要的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脑结构,如果环路中任何一个结构受损,都将会对近期记忆造成不可逆损害。
施炯教授介绍,1984年版的AD临床诊断标准认为,AD临床症状与潜在病理有着密切联系,即存在AD病理表现的人会出现痴呆,反之出现痴呆的人也一定有相应的AD病理表现。但经过27年的研究,目前发现AD临床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始终如一,有AD病理表现、尤其是存在广泛淀粉样变的人,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根本没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没有记忆力衰退而只有视觉空间异常等,说明AD诊断的复杂性。
诊断标准的变迁
施炯教授介绍说,1984年出台了第一个AD诊断标准,该标准将AD临床诊断分为三类。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很可能AD ”,其诊断标准是臨床检查确认患有痴呆并有神经心理学测验证实,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障碍,如执行功能、空间功能障碍等;记忆力和智能减退进行性加重,无意识障碍。初发症状在40岁到90岁,大多数65岁以后起病,除外其他可导致进行性记忆和认知障碍的脑疾病。二是“确诊AD”,符合“很可能AD”临床诊断标准,尸检或脑组织活检病理符合AD特征表现,临床与病理结合确诊。三是“可疑AD”,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虽怀疑AD但是不能完全明确,起病急或伴有其他脑部病变。为验证上述AD临床诊断标准的准确性,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26家AD治疗中心的数据,共计2188例病人,其中1833例有临床诊断,1770例尸检验证为AD,这一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和尸检来验证上述AD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发现,该标准AD诊断敏感性非常好,93%的患者都能得到正确诊断,但诊断特异性不高,只有55%,表明除了AD外,其他可以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有可能干扰诊断。研究还发现,这一标准对AD的第一次诊断准确率为75%,说明长期的临床随访对发现和诊断AD也非常重要。
施炯教授介绍,由于研究发现AD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存在不对应性,因此1984年版AD诊断标准不能很好地全面评判认知障碍和痴呆。2011年指南做了修正,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临床前期脑改变,包括大脑已经存在淀粉样蛋白和神经细胞改变,但患者基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主要是依据病理进行诊断。二是轻度智能障碍(MCI),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或思维障碍,大于同等年纪同等教育程度的其他人群,但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MCI可能发展为AD。三是AD痴呆是AD的最终阶段,临床症状包括记忆力缺失、找词困难、出现视觉空间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百拇医药(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