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冠肺炎患者筑牢抵御疫情的心理堤坝
王刚教授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第三个心理问题是行为变化。伴随心理应激反应,人们的外在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机体为了缓冲应激带来的影响,摆脱身心紧张状态,适应环境需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这种行为变化也是多样的,患者可能出现逃避检查与治疗甚至想要离开医院,摆脱隔离环境等情况;患者时时处处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患者也可能出现愤怒、敌意、谩骂、憎恨或羞辱他人行为,甚至可能出现拒绝服药、拒绝治疗,拔输液管、引流管、氧气面罩等情况;少数患者也可表现为听天由命、被动的行为状态、独自哀叹、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躯体症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的第四个问题,即在原有疾病症状的基础上患者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尿频、失眠、厌食等。王刚教授说,以上都是在患病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比较常见的反应,但如果持续出现就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自助与疏导方法多
王刚教授说,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需要心理干预的隔离治疗初期患者、隔离治疗期患者、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这三类新冠肺炎患者,可以积极开展自助心理干预,促进身心康复。对于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的重症患者,应当由专业精神心理医生提供辅助心理干预。
王刚教授介绍,监测和识别自己当下的心理状况是开展自助心理干预的基础,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精神心理问题,需要患者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监测、识别和评估。如果能够主动且有效地监测和识别自己在何时、何种情境、有何种情绪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