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3)
缺血预适应概念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是由低氧预适应逐渐演变而来,目前多运用于心脑血管、器官移植等领域,应用效果乐观,但对器官提供原位缺血预适应训练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如靶器官损伤等,且患者出院后则无法进行,存在地点限制缺陷,而双侧上肢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具有安全、不受空间、时间、地点的限制等优势,运用后可有效提高机体脑、心脏等器官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力[10]。RIPC运用原理指对机体双上肢进行局部加压后,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状态,通过调节神经、体液、全身反应,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因子,多方面抵御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RIPC保护机制为训练后减少炎症因子,降低氧化应激产物释放,保护血脑屏障,以达到有效减轻远隔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发病6个月后经颅脑磁共振检查确认脑缺血再发生1例(1.92%),对照组8例(15.38%);观察组患者的脑缺血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