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脱肛古今用穴规律初探(3)
当代医者非常注重小儿脱肛的辨证分型,常根据小儿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疾病证型,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不同穴位。与古代以气血津液辨证为要不同,现代以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为主。临床常见证型主要包括脾虚型、肾虚型、湿热下注型三型,脾虚型常配伍足三里、脾俞等;肾虚型常配关元、肾俞等;湿热下注型配阴陵泉、飞扬等。在辨证对症选穴的同时,也运用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的取穴原则,譬如近部取穴:提肛穴(位于肛门两侧,即坐骨结节与肛门连线中点)、长强穴等;远部取穴:飞扬、承山、孔最(表里经取穴)、大肠腧(本经取穴)等。
2.3讲究手法,重视补泻
现代医家在针刺治疗小儿脱肛过程中,不仅对穴位的针刺深度、方向、进针快慢以及针刺手法要求严格,而且对该穴位是否强刺激、是否留针、是否行针描述精确,并精准量化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行针次数及疗程等。如,选用百会穴时,一般采用平刺法,深度为0.6寸,不留针;选择孔最穴,取浅刺、速刺、快速捻转手法、不留针。在艾灸治疗时,同样注重灸法的选用,以悬起灸为主,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对艾灸时间的控制,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穴位的不同、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