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化胃黏膜病理特征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
病性,病位,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研究方法,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4统计学方法,2结果,1IM分级,2不同级别IM胃黏膜萎缩情况的比较,3不同级别IM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比较,4不同级别IM的其他病理结果
王庆莲 邵岩峰 王建平 宁鲁峰 陈文辉 叶渟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脾胃病科,福建福州 350108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指胃内黏膜及腺上皮由近似于肠黏膜及腺上皮取代,其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异型不典型增生,进而存在癌变的可能。IM 多伴随着萎缩,早期均为灶性分布,随着病情进展,病变范围逐步扩大。目前认为,IM 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是胃癌的重要风险因素。Correa 胃癌通路认为IM 的下一阶段即是异型增生和癌变[1]。基于既病防变这一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通过中医药干预,可阻断其病程。对于癌变患者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采用中医药进行诊治时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针对早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M 患者进行有效的中医药干预以延缓病情进展,本研究总结了138例CAG 伴IM 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从IM 胃黏膜病理特征变化以及中医病位和病性等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中西医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3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就诊的138例CAG 伴I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78例;年龄26~77岁,平均(52.55±10.36)岁。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2]中的CAG 诊断标准;②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以及《中医内科学》[4]“胃脘痛”和“痞满”的诊断标准;③胃镜下或者病理组织学确诊存在萎缩以及IM;④患者意识清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