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21年第24期
编号:14664
影像学检查在腹直肌分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4日 2021年第24期
腹肌,腹壁,1危险因素,2临床表现及治疗,1非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3影像学诊断法,1超声成像法(ultrasoundimagining,USI),2计算机断层扫描法(computedtomography,CT),3
     邓燕梅 肖祎炜

    1.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广州 511436;2.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广东深圳 518019;3.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广东广州 511442

    腹直肌作为人体腹部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为上宽下窄的条带状多组腹肌,居腹直肌鞘内,左右两侧腹直肌以腹白线相连,肌束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 肋软骨的前面。腹直肌与腹前外侧群肌共同形成坚固、有弹性的腹壁,有保护腹腔脏器、维持和增加腹内压的作用,并参与排便、呕吐、咳嗽及分娩等生理活动[1]。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一种结缔组织损害,是左右侧腹直肌从腹白线向两侧异常分离的现象,常发生在怀孕、多产多胎者及30%~68%产后不久的妇女,或由于遗传因素导致腹直肌的肌腱组织能力减弱的人群中[2-4]。有些研究[5-7]还发现,中老年人和一些男性,特别是肥胖者也会出现DRA。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两侧腹直肌间正常距离应为多少这个问题仍存有争议。而中国临床的共识是腹直肌内间距(inter-recti distance,IRD)>2 cm 即诊断为DRA,并用腹直肌内间距增宽的程度作为衡量DRA 严重程度的指标。近年Reinpold 等[8]提出沿腹中线在剑突下、上腹部、脐、脐下、耻骨上五个区进行腹直肌内间距的测量,并对其进行分类,宽度<3 cm 为轻度,宽度3~5 cm 为中度,宽度>5 cm 为重度。两侧腹直肌内间距在临床上常用手指触诊法和卡尺法来测量,但此测量法主观性强,受患者体质的影响较大。影像学检查可直观显示DRA 的间距、腹直肌的形态变化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情况,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就DRA 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影像学的相关诊断进行综述。

    1 危险因素

    DRA 的危险因素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先天性的腹直肌分离主要是腹壁肌肉发育不全,或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腹壁成熟缺陷,其中包括Cantrell 五联症(胸腹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Opitz 综合征、中线缺损综合征及梅干腹综合征[9]。

    获得性的腹直肌分离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腹部肌肉力量减弱,腹壁组织松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