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心衰竭救治质量的影响
例数,住院,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观察指标,4统计学方法,2结果,1三组患者院内救治时间与住院时间的比较,2三组患者送至医院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比较,3三组患者送至医院治疗前后CK-MB,D-
杨蕾蕾江苏省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急救科,江苏徐州 22100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i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AMI 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将会非常高[1-2]。由于AMI 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阻断,导致心肌组织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进而发展为急性左心衰竭,而急性左心衰的病情进展迅速、病情重,临床治疗的难度更大[3];患者的病情发作时,及时救治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因此,对于AMI 伴左心衰的患者,院前急救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并没有规范、统一的院前急救方式,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的院前急救方式对AMI 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救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以后的院前急救方式提高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11月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120 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方式分为A 组(36 例)、B 组(42 例)、C 组(42 例)。A 组中,男21 例,女15 例;年龄37~72 岁,平均(51.3±13.5)岁;B组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龄35~73 岁,平均(50.8±14.1)岁;C 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龄36~73 岁,平均(51.6±13.4)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和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4];②X 线显示肺部淤血或片状阴影[5];③病例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肿瘤的患者;③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④右心衰竭的患者。
1.2 方法
A 组患者未经任何的院前急救措施,并且由患者家属送至医院。B 组和C 组患者均由120 救护车运送至医院,B 组患者在运送至医院的过程中接受急救处理,现场只进行常规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电监护等常规处理,随即转移至救护车送往医院。C 组患者在现场进行急救处理,待病情平稳后,转移至救护车送往医院。急救措施包括:①将患者摆放至正确体位,保持头高脚底,注意双腿自然下垂,改善心排血量;②清理患者的呼吸道污物,保证患者能够顺畅的呼吸,同时通过面罩给氧,以防患者发生呼吸衰竭[3,6];③根据患者的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