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22年第24期
编号:496003
扶正化瘀法治疗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9月17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第24期
纤溶,内皮细胞,1维持内皮完整,减缓内皮损伤,1促进EPCs向血内释放,2抗氧化应激,减少内皮细胞损伤,3抗内皮凋亡,2解除血液高凝状态,1抗血小板聚集,2抗凝血作用
     靳凤彬 李文治 郑延龙 王德兴

    1.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山东青岛 2665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天津 300000;3.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青岛 266500

    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脓毒症就为古希腊人所知,在当时的认知中,它是一种没有微生物联系而导致身体腐败的疾病,之后波斯医生Avicenna 首次将脓毒症描述为发热伴组织腐败,此后开启了脓毒症机制研究的新时期。凝血障碍是脓毒症病程进展中重要的一环,这一过程的发生除了病原体诱导的凝血激活外,包括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胞外小泡和糖萼损伤等同样参与了脓毒症诱导凝血障碍的发病。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没有与脓毒症相对应的病名,多归在“伤寒”及“温病”的范畴中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在病因方面,我国2008年发布的《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中,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脓毒症的辩证及治疗。 共识指出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抗邪无力从而导致热度内陷,毒热、瘀血、痰浊内阻,瘀滞脉络,进而令各器官受邪而损伤。 在辨证论治方面,多采用“四证四法”,即脓毒症早期为毒热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继而传变,若热入营血,损坏血管内皮、破坏凝血平衡,则可出现血瘀证[如微循环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若热邪伤正,则出现急性虚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而脓毒症全程均可能出现腑实证(胃肠道功能障碍)。其中热入营血,由毒热证转变为血瘀证被认为是病程最重要的转折点。相对应的四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法及通里攻下法。 中医的四证分类与西医脓毒症的病程分类基本吻合,其中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多归在血瘀证这一阶段。 在临床治疗及体外试验的研究中,扶正化瘀法对于SIC 的干预有一定的效果,经过对既往文献的研究,笔者总结扶正化瘀法治疗SIC 的机制主要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持内皮完整,减缓内皮损伤

    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对内皮细胞的过度刺激导致内皮细胞过度凋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补充不及时,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屏障的破坏。扶正化瘀法主要是通过减少EPCs 向血内的释放、 抗氧化应激及抗内皮细胞凋亡三个方面来维持内皮完整,减缓内皮损伤。

    1.1 促进EPCs 向血内释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