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2)
参见附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呼吸困难得到有效缓解。BIBAP呼吸机通过减轻患者呼吸肌疲劳,改善患者通气和血流比例,从而纠正缺氧,为其他治疗争取时间,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无创呼吸机易掌握,不良反应轻,但无创机械通气不利于患者的痰液引流,对一些肺部感染重、分泌物多、呼吸道不通畅的患者,应早期使用有创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除,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6, 7]。BIBAP呼吸机也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如严重的胃肠胀气、鼻面部皮肤受损、漏气、气压伤,但都容易解决,只要在临床上要加以注意,均可避免[8]。本组患者配合较好,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映。
总之,无创机械通气可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对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的潴留有明显作用,通气安全、舒适、方便,患者易接受,疗效肯定,可使很大一部分患者避免气管切开及插管,并能减轻患者并发症和后遗症以及医疗负担,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苗玉兰,宋玉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8,5(31):32-33.
[2] 潘文森,刘志强,袁雅冬,等.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35例院内病死率分析.临床荟萃,2008,23(7):469-472.
[3] 游晓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全科护理,2008,6(34): 3145-3147.
[4] 胡艳平,胡艳芳,张清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6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429.
[5] 顾俭勇,黄培志,童朝阳,等.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上海医学, 2002,25(12):741-743.
[6] 王辰,张洪玉.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中华内科杂志,2000,39(6): 687-689.
[7] 沈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9,20(11): 1112-1113.
[8] 胡怔.无创正压通气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8):634-635.
(收稿日期:2011-06-10)
(本文编辑:梅宏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呼吸困难得到有效缓解。BIBAP呼吸机通过减轻患者呼吸肌疲劳,改善患者通气和血流比例,从而纠正缺氧,为其他治疗争取时间,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无创呼吸机易掌握,不良反应轻,但无创机械通气不利于患者的痰液引流,对一些肺部感染重、分泌物多、呼吸道不通畅的患者,应早期使用有创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除,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6, 7]。BIBAP呼吸机也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如严重的胃肠胀气、鼻面部皮肤受损、漏气、气压伤,但都容易解决,只要在临床上要加以注意,均可避免[8]。本组患者配合较好,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映。
总之,无创机械通气可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对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的潴留有明显作用,通气安全、舒适、方便,患者易接受,疗效肯定,可使很大一部分患者避免气管切开及插管,并能减轻患者并发症和后遗症以及医疗负担,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苗玉兰,宋玉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8,5(31):32-33.
[2] 潘文森,刘志强,袁雅冬,等.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35例院内病死率分析.临床荟萃,2008,23(7):469-472.
[3] 游晓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全科护理,2008,6(34): 3145-3147.
[4] 胡艳平,胡艳芳,张清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6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429.
[5] 顾俭勇,黄培志,童朝阳,等.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上海医学, 2002,25(12):741-743.
[6] 王辰,张洪玉.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中华内科杂志,2000,39(6): 687-689.
[7] 沈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9,20(11): 1112-1113.
[8] 胡怔.无创正压通气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8):634-635.
(收稿日期:2011-06-10)
(本文编辑:梅宏伟)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