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
第1页 |
参见附件。
使用IP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内膜中层厚度(IMT)。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非检查侧,充分暴露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测定颈动脉壁的最厚处及距此近心1 cm及远心1 cm三点, 取其平均值为IMT值。IMT值>1.2 mm诊断CAS。
1.3 诊断标准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所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1],并经B超证实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糖尿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2],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FBG水平≥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中,餐后2 h血糖水平≥11.1 mmol/L。(3)高血压: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为诊断标准[3],即收缩压≥18.62 kPa和(或)舒张压≥11.97 kPa为高血压。排除由肾脏等其他基础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sup>检验,参数间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双尾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多为肥胖患者,尤其内脏性肥胖,多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的BMI、腰臀比值、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吸烟、饮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续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sup>P<0.0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浓度、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两组水平相似;脂肪肝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几乎为正常值的两倍;相关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谷丙转氨酶(r0.39)、谷草转氨酶(r0.41)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x±s)
续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sup>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