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1年第27期
编号:13186796
医学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探索和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1年第27期
     【摘要】从分析医学院校科研活动的特点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目的及意义入手,提出在对医学院校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时,在评价内容上,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团队、科研与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社会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改进医学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师;科研绩效;指标体系;评价

    随着学术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模式正受到质疑[1]。以传播知识、发展知识、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大学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医学院校科研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的发展,而科学合理的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绩效,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医学院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日益成为医学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

    评价指的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价值判断过程。因此,一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评价问题,即由谁评价(评价主体),评价谁(评价客体),评价什么(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在医学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主客体都比较明确,因此,本文将着重论述评价内容。

    1 医学院校科研活动特点和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目的

    1.1 医学院校科研活动的特点 科研活动既包括对“科学”的研究活动,也包括对“技术”的研究活动。为区分这两类活动,通常把对科学的研究叫做“研究”(Research),而把对技术的研究叫做“发展”(Development),简称 R&D[2]。按照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法,将科研活动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种类型[3]。对科学研究的分类有助于在科研评价中贯彻分类评价的原则。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与其它类型院校相比,医学院校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从研究类型来看,一般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从研究领域来看,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学科角度来看,以医学研究为主;从科研队伍来看,医学院校的科研队伍除专职科研人员和教师外,还有部分临床医生,因此,医学院校的科研队伍有可能在科研、教学、临床服务三种职能间相互转换。从项目组织来看,以个人自由探索项目居多,团队协同合作项目相对较少。此外,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医学院校也较为活跃。

    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在从事开创性工作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前沿,并把研究成果不断地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则直接训练了学生,这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4]。自威廉·洪堡建立德国柏林大学开始,作为大学这个独特社会机构最初始的功能——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便日渐式微,并随着科研与社会服务两大功能的渐趋兴盛,竟至被挤压到高等教育的边缘化位置,沦为大学教师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一项“负担性工作”[5]。因此,尽管科研活动是现代大学的标志之一,然而学校的一切工作在于培养人才,这也是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搞好医学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也不能忽略这一根本。

    1.2 医学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就是对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和所取得的科研业绩进行定量或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是与我国强调科技创新、高校科研创新职能不断加强密切联系的。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能够在科研资源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激励医学院校教师参与科研资源的合理竞争,通过竞争鼓励科学创新,从而有利于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是为了向其提供正确的支持或改进意见,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环境,激励教师进行更有成效的科研活动,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2 医学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 侧重于评价科研结果,对科研过程可以给予适当关注 科学研究的过程大体包括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撰写并发表研究成果三个阶段。由此,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也大致包括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目前的科研评价主要集中在评价科研过程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侧重于评价科研成果。评价“结果”的好处在于易于测量,如统计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获取科研经费的情况等。但是对于其他环节则一般未纳入评价范围,因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范围广、工作量大,广泛运用可测量的、易于得到的量化评价指标,对于提高评价效率是现实的,问题在于,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科研探索,其探索过程可能仍具有某些科学价值,对于这种情况,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没有取得预期结果,并不意味着科研活动过程没有价值。发表了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研究过程的结束,研究者对某一个问题持续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可能获得更大的学术收获。对于此种后续研究,评价体系也应给予适当关注。另外,如何评价后一研究与前一研究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重视考察个人绩效,也要鼓励团队合作 当前,跨学科研究日渐活跃,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是团队合作完成。我国医学院校科研绩效评价基本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当然对团队的科研绩效评价最终也是要落实到对个体的评价上。目前的科研绩效评价比较重视第一完成人,而不太重视其它顺序的完成人,也就是说,评价工作尚未足够重视评价团队中除负责人以外的其他成员的工作绩效。在国外的科研团队中,高级实验员一样可以发SCI论文,而在国内,很少看到这种情况。另外,评价体系应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学术界的合作,教师能参与世界一流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做出成绩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鼓励科研人员多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项目,也是遏制学术近亲繁殖,扩大学术影响和知名度的有效措施。

    2.3 处理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 学术量化评价起源于上世纪初初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献计量学,由于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量化评价在世界各国都被广泛应用。然而在我国,由于过度量化带来的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短期不重长远等弊端日益呈现,要求改革科技评价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同行评价是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由于同行评价被认为是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在西方大学中有比较广泛的认可。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即主观性比较强,多人评价时结论较难收敛。随着大学科研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采用同行评价的方法评价教师的科研绩效,存在效率和效果的问题。

    2.4 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角度,对科研绩效评价的反思 大学的三大职能即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科研工作的评价,除了要关注科研工作本身以外,还应该注意从教学或服务社会角度来评价。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提出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

    首先,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钱伟长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高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是高校科研区别于其他科研的最显著的特点[6]。因此,在评价科研绩效的同时,还要考虑通过科研过程如何培养人。例如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必要考察以下问题:通过此项目培养了多少学生,这些学生是如何培养的,这些学生参与到项目中的方式是否都仅仅是在做实验记录工作,培养质量如何,科研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如何评价培养出来学生的科研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思维缜密性、条理性等方面是否得到了提高。, 百拇医药(曾旸 安敏 林萍)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