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治疗仪治疗小儿急性胃肠炎80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治疗仪治疗小儿急性胃肠炎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性胃肠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治疗仪经皮给药治疗,连续治疗3 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给药治疗小儿急性胃肠炎疗效快,症状、体征恢复快,呕吐症状在1 d内缓解。
【关键词】 小儿急性胃肠炎; 经皮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16
小儿急性胃肠炎主要是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食物耐受力差,生长发育快,机体对外界病原物抵抗功能较差,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脱水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皮治疗仪治疗小儿急性胃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8月以来笔者所在科住院患儿160例,具有呕吐、腹泻,大便次数每日数十次至十余次,大便呈黄绿色稀水便、蛋花汤样便、含有黄白色奶瓣,部分有轻、中度脱水,大便镜检阴性或有脂肪球(+~+++),部分有少许白细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治疗组男52例,女28例;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6个月~2岁。两组均不存在肠套叠、阑尾炎、肠梗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急症。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和入院前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输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助消化、改善胃肠道功能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给药治疗仪,根据病情,对呕吐、大便为不消化稀便、含有黄白色奶瓣为主者用厌食经皮治疗贴片2片,分别贴于上脘和中脘穴,以腹泻、大便稀水便为主者用腹泻经皮治疗贴片2片,分别贴于神阙和关元穴,再将经皮治疗机电极与两药贴片连接,设置温度37~38 ℃,强度 3~5 mA,时间30 min,取下电极后将药贴片保留6~8 h,1次/d,连用3 d为1疗程。经皮治疗贴片为河南省中和信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电极贴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 d,呕吐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形状改变。有效:治疗3 d,无呕吐,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形状改变。无效:治疗3 d,呕吐、腹泻无明显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观察指标和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治疗组患儿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有2例患儿贴药局部皮肤出现少许红色皮疹,停药后自行消退。
3 讨论
小儿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差,稍有不适就容易发病,轻者引起不适、喂养困难或影响疾病的恢复,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症状持续、迁延不愈,可影响到患儿生长发育,所以必须积极的进行治疗。经皮治疗仪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仪器,药贴的主要成分为:党参、炒白术、当归、茯苓、五味子、白芍、白扁豆、丁香等[3]。其机制是经皮治疗仪经皮给药,电极作用于穴位上,可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使相应部位组织发热、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解痉镇痛,改善脾胃功能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起到止吐、助消化、消炎、收敛、止泻作用[4]。该方法避免了胃肠道因素的干扰和降解作用。笔者发现,对呕吐、大便为不消化稀便、含有黄白色奶瓣为主的患儿应用厌食经皮治疗贴片治疗,以腹泻、大便以稀水便为主的患儿应用腹泻经皮治疗贴片治疗效果显著。经皮给药治疗小儿急性胃肠炎,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止吐、止泻药物应用,疗效快,症状、体征恢复快,呕吐症状在1 d内缓解,腹泻症状3 d内好转,明显缩短治愈天数,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副作用少,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1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