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黏附因子、IL—4、IL—10水平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黏附因子(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本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患者10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应用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研究组52例,在应用口服依巴斯汀片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8次。治疗前后收集患者血清,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VCAM—1、IL—4、IL—10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VCAM—1、IL—4、IL—10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VCAM—1、IL—4、IL—10含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依巴斯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通过影响血清VCAM—1、IL—4、IL—10含量变化而达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 针刺; 依巴斯汀; 过敏性鼻炎; VCAM—1; IL—4; IL—10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26
过敏性鼻炎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逐年增加,是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以鼻黏膜变应性炎症为特征的Ⅰ型变态反应疾病[1—2]。临床常以抗组胺药物的治疗为主,其副作用也经常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依巴斯汀(Ebastine)是一种新型的作用时间较长,具有选择性、强有力的第二代非镇静类组胺Hl受体拮抗剂[3]。本研究组研究依巴斯汀(Ebastine)联合针刺后对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但对于机制还不确定。本组分析了针刺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黏附因子、IL—4、IL—10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治疗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本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患者101例。男54例,女47例,年龄15~74岁,平均(39.5±12.2)岁。病程1~35年。所有患者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男27例、女22例;患病年龄18~74岁,平均(38.2±9.4)岁;病程1~33年。研究组52例,男27例,女25例;患病年龄15~75岁,平均(40.1±7.2)岁;病程1~3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依巴斯汀10 mg,1次/d,口服,每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研究组:在应用口服依巴斯汀片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经穴部位》。选取迎香、禾髎、印堂、风池、合谷、 百会、曲池、足三里、太冲、肺俞、脾俞、肾俞穴,均双侧,随症加减。鼻部穴位平刺进针,肢体穴位直刺,进针后行捻转提插,得气后施平补平泻,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可捻转1~2次,每周2次,共治疗8次[4]。
1.3 检测指标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肘静脉血2 ml,离心3000 r/min,15 min后提取上清液,置—80 ℃低温冰箱待测。血清VCAM—1、IL—4、IL—10的检测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其酶免测定试剂盒购自美国Rapid BioLab,操作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VCAM—1、IL—4、IL—10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VCAM—1、IL—4、IL—10含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以鼻黏膜变应性炎症为特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主要是Th2和Th1细胞间免疫反应失衡导致。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分泌IL—5、IL—4等,统称Th2型细胞因子。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分泌IL—12、IL—2等,统称Th1型细胞因子[4—5]。
VCAM—1分子量110kD,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通过与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配体特异性结合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迁移,是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其配基为整合素家族中的VLA4,VLA4只有与VCAM—1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活性[6]。过敏性鼻炎的患者VCAM—1表达明显增高。
IL—4是IgE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是IgE的特异性诱导剂,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黏附分子,其能增强抗原递呈作用,促进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促进IgE介导的免疫反应。IL—10和IL—4是 Th2 细胞释放的关键性细胞因子,抑制 Th1 细胞的增殖。 同时也是肥大细胞生长因子,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与炎症有关的介质,引起黏膜水肿,黏液分泌亢进[7—8]。
本研究表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VCAM—1、IL—4、IL—10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清VCAM—1、IL—4、IL—10含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刺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效果显著,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VCAM—1、IL—4、IL—10的表达来实现的。依巴斯汀属于氯哌啶类是一种选择性的、强有力的、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针灸相应穴位可以调节鼻黏膜血流和血管的张力,使血管运动功能重新恢复,促使鼻分泌物减少,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鼻炎使血清黏附因子、IL—4、IL—1降低的幅度明显好于单纯使用依巴斯汀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倪爱民.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与药物治疗对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16—17.
[2] 黄江菊,洪苏玲,杨玉成,等.变应性鼻炎病人IL—4、IL—5和GM—CSF的水平观察[J].免疫学杂志,2002, 18(3):161.
[3] 李仲汉,杨钦泰,史剑波.依巴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100例临床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