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4140
自拟粘连松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杨戈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粘连松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近期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5例,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同时采用自拟粘连松解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9.1%、100.0%,高于对照组的22.5%、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较单独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但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转外科治疗。

    【关键词】 中医; 粘连松解汤;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27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因腹腔内粘连诱发的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是肠梗阻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1]。由于手术分离粘连频率越高,则粘连程度就越重。因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应首选内科疗法,而非手术疗法[2]。随着对预防肠粘连重要性的认识加深,预防、控制术后腹腔粘连的形成尤为关键。本组中,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粘连松解汤配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并与西医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而于门诊就诊治疗的95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35例,平均(47.5±11.5)岁。阑尾切除手术史病例4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病例22例,腹部外伤手术史病例15例,胆道及肠道手术病例9例,妇科手术史病例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6±11.4)岁,平均病程(2.1±2.0)年。其中,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分别为36例、19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2±12.6)岁,平均病程(2.3±2.2)年。其中,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分别为27例、13例。两组平均年龄、手术类型、性别比例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均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腹部均留有创伤瘢痕;(2) 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或排便次数少或停止等临床症状;(3)查体腹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反跳痛、压痛,均有大量气过水音或肠鸣音,部分患者可见腹部固定包块;(4)腹部平片扫描可见数个气液平面;(5)腹部彩超提示肠管扩张,肠内容物出现潴留症状。

    1.3 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如行胃肠减压、抑制胃肠液分泌,静脉营养维持、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并禁食、禁水。发热或白细胞计数增高、腹部炎症显著者予抗生素治疗,并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同时,予自拟粘连松解汤治疗,组成为:厚朴15 g,大黄(后下)10 g,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药及乌药各15 g,木香、枳壳各10 g,甘草、芒硝(冲)各6 g。l剂/d,水煎2次取200 ml汁,分成2次分别由胃管注入,注入后保持夹管2~3 h。

    1.4 疗效判定指标 (1) 临床治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消失,胃肠功能完全恢复,进食半流质饮食后未发现复发,X线提示肠梗阻征象消失。(2)显效:腹痛、腹胀及呕吐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肠蠕动恢复,并恢复排气排便。(3)有效:腹部压痛部位减小,腹胀、呕吐等相关肠梗阻症状显著缓解,肠鸣音活跃,体温下降,血常规基本正常。(4)无效:与灌肠前比较,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9.1%、100%,高于对照组的22.5%、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术中各种因素及术后患者下床活动较少、较晚等均可导致胃肠水肿、充血、组织液渗出,胃肠蠕动减弱,肠道出现积液积气,肠道内细菌、毒素无法排除而累积、增加并被吸收,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症状主要为不全性肠梗阻,患者多并腹胀、腹痛、呕吐等症。手术无法消除粘连,而易致粘连更加严重,加重患者家属心理负担。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一定的优势,单纯西医治疗因病程长,患者常有脱水、低钾、低钠血症及营养不良等症,因此,需要补充血容量,保持机体水及电解质平衡,同时予肠道抗菌素,防止肠道菌群异位或腹腔渗出而导致感染,严重的适当予解痉止痛药物[3]。

    粘连性肠梗阻中医属“里实热证”。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肠道阻滞致肠梗阻,治疗应以“通”为用,辅助以活血化瘀、理气开郁、清热解毒等药物治疗。以疏通肠道最为重要,气顺便通,则痛、胀、吐等症便可缓解。本方中大黄有导滞、泻热通腑之效;木香、乌药理气止痛;厚朴、积壳可破气散结,消痛止胀;赤芍药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效;芒硝可润燥软坚,导滞泻热,与大黄协同,增强攻下作用;甘草调和诸药。而药理实验显示,大黄、厚朴在排除胃肠积滞,促进内毒素、细菌排出体外同时,还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内毒素清除能力;桃仁能够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从而改善因肠梗阻导致的肠管淤血症状。本组中,予自拟粘连松解汤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9.1%、100.0%,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更好,但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若腹胀、腹痛症状未减轻,并出现腹膜刺激症状,腹部存在局限性隆起,腹部X线平片提示病情显著恶化的患者,应及时转入外科进行手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