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1期 > 正文
编号:12313301
27例胃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5日 罗鹏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患者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后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胃平滑肌肉瘤组(11例)与胃平滑肌瘤组(16例),根据患者的不同手术方案以及术后随访以判断患者生存时间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4例(87.50%)胃平滑肌瘤患者存活至今;11例胃平滑肌肉瘤患者中,有6例(54.54%)患者无症状生存至随访结束。结论:本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充分利用胃镜活检技术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这样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和明确肿瘤性质,有助于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 胃平滑肌肿瘤; 外科治疗;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72

    胃平滑肌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易被临床工作者忽略。本病组织学源于胃黏膜层以下,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不规律左上腹痛、便血及黑便等症状,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术前缺乏可以明确诊断的有效检查手段,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1]。笔者通过系统性回顾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患者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胃平滑肌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外科学治疗手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患者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分为胃平滑肌肉瘤组11例和胃平滑肌瘤组16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30~76岁,平均(50.4±7.6)岁;病程为18 d~16年。

    1.2 临床表现 胃平滑肌肿瘤患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黑便、腹部肿块、幽门梗阻以及贫血消瘦等症状。

    1.3 胃平滑肌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肿瘤发现于胃底部7例(25.93%),发生于胃体部者16例(59.26%),发生于胃窦部者4例(14.81%)。肿瘤肉眼下多为半球形或卵圆形突起,表面或光滑或呈点状凹陷的溃疡。术中所见肿瘤病灶的具体情况见表1。

    1.4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具体术式见表2。

    2 结果

    对27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14例(87.5%)胃平滑肌瘤患者存活至今,2例患者于3年内复发,再次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平滑肌肉瘤,累计存活时间分别为3.2年和3.6年。11例胃平滑肌肉瘤患者中,2例患者在术后3年内因出现腹腔种植转移而死亡,其中1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1.5年,另1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2.3年;3例患者于3年后发生肝转移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累计生存时间为3.4年,1例患者累计生存时间为3.6年,另1例患者为3.7年;其余6例(54.54%)患者无症状生存至随访结束。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其中胃为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常见发生部位。因为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且由于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高低不一,在具体临床中本病的诊断率不高,影响患者病情以及预后[2]。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无规律上腹部疼痛、便血或黑便以及贫血、上腹部包块等症状[3]。但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胃镜检查加病灶活检术是诊断本病的最常用检查方法,由于受取标本位置的限制,仅对于腔内生长的肿物可以取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灶性质,所以经胃镜活检确诊的患者相对较少[4]。

    临床上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有胃大部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根治术和联合切除术等[5]。如果必要,可在术中行病灶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评估手术切除范围。因本病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故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淋巴结清扫。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做病理学检查,在对患者进行随访中发现以平滑肌瘤患者预后较好,生存率为87.5%,而胃平滑肌肉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随访至今生存率仅为54.54%。总之,本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充分利用胃镜活检技术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这样可以早期诊断和快速明确肿瘤性质,有助于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新舒,王锡山,夏国杰,等.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0,28(7):395.

    [2] 张王宝,李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