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VSD与改良VSD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的临床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 材料 (1)VSD:由武汉维斯第公司生产,规格:15 cm×
10 cm×1 cm及5 cm×10 cm ×1 cm两种,内置多侧孔硬质硅胶引流管,可根据需要修剪;(2)生物透性黏贴薄膜:英国施乐辉有限公司生产,尺寸:15 cm×20 cm,主要成分为丙烯酸和聚氨酯;(3)对流冲洗管:普通输血器硅胶管(河南飘安卫生材料公司生产);(4)冲洗液:0.9%生理盐水(四川科伦药业公司生产);(5)负压源:均使用中央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
1.3 方法 两组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针对基础疾病,采取对症治疗,或与相关专科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VSD治疗 (1)常规清创,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异物。(2)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拼接VSD敷料。(3)使VSD敷料与创面充分接触,保证密封薄膜密封性,有骨外露者可在外露骨打孔致孔洞有新鲜渗血,以期毛细血管从孔道长出,形成肉芽组织。(4)薄膜黏贴密封创面,贴膜至少达创面外3 cm 以上。(5)将引流管接通负压装置,压力设定为-250 mm Hg,如果引流管较多,可用多个三通接头将引流管串接至1~2个负压源。医用海绵块明显瘪陷、薄膜下无积液,可见引流管管型为负压有效。(6)7~10 d后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二次清创植皮或行肌皮瓣转移,对创面缺损感染严重者一般需更换1~2次。引流管堵塞者行再通,无法再通者更换VSD。
1.3.2 治疗组采用改良VSD治疗 覆盖前VSD下放置一个3~5孔对流冲洗管,其他方法及步骤同常规VSD组。使用普通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液速度设为前72 h 480~600 ml/h,以后为240~360 ml/h。VSD覆盖7~10 d后,待创面干燥、无水肿及渗液,肉芽组织新鲜,触之易出血后行植皮或肌、皮瓣转移。
1.4 观察指标 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皮肤伤口治疗前1天,换药时观察创缘色泽、渗出物、创缘周围皮肤改变,测量创面直径,以mm为单位,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开始至创面完全上皮化)并记录;此外记录治疗期间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引流管堵塞率,引流液细菌培养出院内感染细菌(非污染菌群)计为阳性。引流管堵塞率:引流管不通超过1 h,负压吸引失效为发生堵塞。
1.5 评价标准 创面修复观察,愈合:结痂脱落或皮肤肤色正常;显效:创面缩小80%以上,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良好;好转:创面缩小达50%,创面边缘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但边缘有少量渗液;无效:治疗前后创面无变化或恶化。创面愈合率=(初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初始创面面积×100%,采用摄像方格法计算创面愈合率[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愈合(例) 显效(例) 好转(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n=35) 17 6 8 4 91.18*
对照组(n=35) 12 5 8 10 71.43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治疗组上皮化时间、愈合时间分别为(3.98±1.36)d和(3.94±1.69)d,对照组分别为(5.81±1.22)d和(6.54±1.2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管堵塞率、创面愈合率比较见表2。治疗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管堵塞率较对照组降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管堵塞率、创面愈合率比较 例(%)
组别 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 引流管堵塞率 创面愈合率
治疗组(n=35) 4(11.43) 3(8.57) 24(68.57)
对照组(n=35) 6(17.14) 5(14.29) 21(60.00)
3 讨论
难愈性伤口或创面是指一类与创伤部位和宿主有关,创面在期望的时间内不能正常愈合[3]。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病程长、涉及学科多、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手足外科治疗的难点。有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这3个时期是可以相互重叠发生的。近年来,促进慢性难愈性伤口的修复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甚至截肢术治疗为主,但皆有一定弊端。V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创面敷料连接,间歇地或持续地在创面处产生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将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及时清除,同时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组织的修复[4]。VSD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且能促进创面愈合,缩小创面,节约供皮,减轻伤病员痛苦等优势。但VSD堵塞问题是VSD临床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研究证实,管道堵塞是肢体VSD使用中的第一并发症,其原因是持续负压吸引可能会引起管道塌陷,且开放性损伤创面感染分泌物多且粘稠,或伤口处有大量坏死组织,粘滞性大,加上引流管管径较小,致使引出物容易凝固沉积于管壁,最终将引流管堵塞[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0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