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36450
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田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感染状况,探讨在输血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有输血、手术及分娩的患者10 039例在输血治疗前进行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在10 039例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803例,检出率为7.99%。结论: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和治疗前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四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可以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有效避免因手术、输血及各种治疗方式引起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 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检测; 初筛阳性指标; 输血

    输血是一项宝贵且高危产品的静脉输注,血液安全问题已经成为WHO的重点工作之一,输血工作风险高,其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各个层面,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输血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窗口期等原因。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患者后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前的这段时期。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已存在病毒血症,但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梅毒、疟疾及细菌等,其中病毒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原体。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西尼罗病毒等。血源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疾病引起的院内感染也时有报道,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何区分是输血或医源性引起感染还是在住院或治疗前已经感染,这就需要在患者入院治疗、手术及输血之前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等项目的血液检测。这对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引起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单位与兄弟单位2009年至今所住院患者10 039例。其中女7750例,年龄16~75岁,分娩患者6100例,手术患者且输血者1050例,手术没有输血患者650例。男2289例,年龄8~76岁,手术且输血患者749例,手术没有输血患者1540例,在输血、手术及分娩前静脉抽血5 ml,离心取血清进行检测。

    1.2 试剂与设备 HBsAG和抗-TP采用厦门英科新创科技公司的ELISA试剂盒。抗-HCV和抗-HIV1/2采用北京万泰科技公司ELISA试剂。Wellscan MK3型酶标仪,Wellscan MK2洗板机。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以上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且批检合格。对于HBsAG初筛阳性标本用中和实验确认,试剂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公司提供。抗-HCV初筛阳性标本用免疫蛋白印迹法进行确认,试剂北京万泰科技公司提供。抗-TP初筛阳性标本用明胶颗粒凝集实验进行经确认,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抗-HIV1/2初筛阳性者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以上初筛阳性标本经确认实验阳性,则最终结果为阳性标本。

    2 结果

    3 讨论

    输血、住院治疗是治疗各种疾病和抢救生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有多种,输血可能传播性多种疾病。输血可能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据最近资料显示,每单位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如下,HIV为1/67.6万,HCV为1/10.3万,HBV为1/6.3万[1]。目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是输血安全中存在的最大隐患,《献血法》中规定由采供血机构必须检测的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项目有HbsAG、抗-HCV、抗-HIV1/2、抗-TP。因此,了解患者住院治疗、输血前体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感染状况,对患病者有针对性地治疗和预防,可以避免误诊、漏诊或避免患者在诊治过程成为新的传染源,对预防和避免患者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及出现医患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3.1 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有文献报道人群中HBsAG的感染率约为10%[2],与表1 HBsAG的阳性率7.47%稍有差异,可能与本次调查的人群仅限于输血、分娩及手术等患者有关。在各项指标检查中HBsAG的感染率居首位,说明乙型肝炎病毒是本地区的主要传染源。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体液传播等,据研究抗-HCV在自然人群中的分布为0.7%~3.1%,本次结果显示为0.50%,略低于我国自然人群的分布。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血液制品或血液引发传染,感染后大多发展成慢性HCV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少部分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在病毒性肝炎中乙型、丙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存在发生输血性肝炎的可能性。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院内医护人员随时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等,当破损的皮肤黏膜暴露于这些污染物中时,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穿刺、采血及清洗消毒器材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损伤,直接把病毒带入体内而感染。通过对住院患者HCV、HBV检测,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保护,严格操作规程,减少医疗损伤,严格消毒灭菌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染和传播。

    3.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到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血液或血液制品是HIV的传播途径之一,在表1中10 039份样本中,已有2例确认HIV阳性患者,在确认HIV阳性两例患者中,一例为待产孕妇,一例为因外伤住院救治,这要求在实际治疗中对这类患者要严格实行隔离消毒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3.3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梅毒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及黏膜,晚期还可侵犯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梅毒又可多年无症状呈潜伏状态,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或垂直传播,也可通过血液传播,主要通过性行为和血液传播[3]。本次术前或输血前检查结果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前梅毒发展的严重势头,提示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防治力度已刻不容缓,呼吁全社会公民洁身自好。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前、手术前梅毒抗体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便于及时发现治疗疾病,对防止梅毒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3.4 由表1可看出在10 039例输血治疗前的患病人群中,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分别占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这说明了在输血或治疗前检测这四种常见传染病标志物的必要性。在检测后,如发现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可明确是输血、治疗前感染还是之后感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四种常见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做出必要的隔离防护治疗措施,以免感染扩散,造成严重后果。

    3.5 在输血、手术治疗前由于病毒在感染机体后存在窗口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