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357911
人血白蛋白与苯巴比妥钠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5日 王玉花 王佐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与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09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与苯巴比妥钠,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0.0%,好转率7.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率70.0%,好转率22.5%,总有效率92.5%,两组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平均下降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血白蛋白与苯巴比妥钠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 病理性黄疸; 人血白蛋白; 苯巴比妥钠

    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更易发生。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而病理性黄疸又以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较为常见,是由多种病因导致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高引发的一组疾病。血清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则对新生儿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高胆红素血症没有给予及时治疗会对新生儿有严重的影响,甚者危及患儿生命[1]。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1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8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40例加用苯巴比妥钠和人血白蛋白进行治疗,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为足月新生儿,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书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28 d,平均(22.75±5.31)d;总胆红素浓度237.55~569.60 μmol/L,平均(314.38±45.41) μmol/L。5例患儿为母乳喂养性黄疸,17例患儿为感染性黄疸疾病,3例患儿为新生儿溶血病,高危儿15例。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发病年龄3~28 d,平均(22.27±5.91)d;总胆红素浓度222.88~456.02 μmol/L,平均(302.08±42.85)μmol/L。主要病因为:新生儿溶血病2例, 感染性黄疸17例, 母乳喂养性黄疸3例,高危儿18例。两组患儿各项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皮肤中-重度黄染;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蓝光光疗:根据黄疸轻重程度采取间歇照射8~12 h/d,累计光疗时间不超过72 h。药物疗法:茵栀黄口服液,3 ml/次,3次/d,7 d为1个疗程;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每次0.5 g,2次/d;若母乳喂养性黄疸患儿,停止喂哺母乳72 h。治疗组新生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5 mg/(kg·d),(苯巴比妥钠:0.1 g/支)静脉滴注,滴速3 ml/(kg·h),1次/d,连用5 d。减少游离未结合胆红素:人血白蛋白1 g/kg,(人血白蛋白:20% 10 g,生产厂家: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加葡萄糖注射液10~20 ml静脉滴注,滴速初5 ml/h,30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则该为3 ml/(kg·h),1次/d,共3次。

    所有新生儿入院时均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因TCB值与血清胆红素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3]。故同时采用VanHou XH-D-02型黄疸仪经皮测胆红素,此后每日上午监测经皮胆红素(即:TCB值)。专人负责统计黄疸消退时间、TCB值下降水平及血清胆红素下降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及TCB值下降情况。

    1.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皮肤、巩膜黄染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血清总胆红素降至86~170 μmol/L及以下;好转:症状明显改善,皮肤、巩膜黄染及体征明显好转,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170~220 μmol/L;无效:症状、体征、血清总胆红素无变化,甚或加重[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3.7±0.9)d,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4.7±1.3)d,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疗效、血清总胆红素、TCB值比较 见表1、2、3。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发热、寒战、弥漫性红斑、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多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结合胆红素障碍;肝细胞结合胆红素障碍;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4-5]。现代医学研究,影响新生儿大脑发育的两大杀手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和新生儿黄疸。由于胎儿血循环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新生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而且出生后肺循环建立,血中含氧量增加,红细胞破坏增多,所以血清胆红素增高,大部分新生儿机体代偿能力比较强,胆红素转化快,故不出现黄疸[6]。一部分新生儿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可出现黄疸,但不超过正常生理值范围,所以叫生理性黄疸,其临床特点是2~3 d出现,4~6 d加重,7~10 d消退,最多不超过14 d,早产儿不超过1个月;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一般<221 μmol/L(12.9 mg/dl),早产儿<257 μmol/L(15 mg/dl),但需注意有些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0 μmol/L(10 mg/dl)时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有资料显示,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道功能损害。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为水溶性,间接胆红素为脂溶性,脂溶性的间接胆红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聚集于脑基底神经节周围等部位,影响神经髓鞘的发育,从而影响神经功能[7-8]。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输注白蛋白,可以使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上,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因此,用白蛋白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游离的未给合胆红素对脑细胞损伤的作用,主要适用早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或重度黄疸儿。苯巴比妥可增加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及增加肝细胞膜通透性而增加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8]。故二者合用可明显改善患儿症状,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而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换血疗法。但换血疗法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风险性较大,不易被家长接受,且费用亦较高,常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已发生胆红素脑病患儿的治疗。本次报告的80例患儿,无一例行换血治疗。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徳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