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 hPG和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MI、TG、TC、HDL-C和LDL-C均有所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与对照组6.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危因素[1]。因此,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本研究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以初发2型糖尿病收住入院的患者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潘长玉《糖尿病学》[2]中关于初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46.5±10.7)岁;体重指数21~34 kg/m2,平均(25.4±3.7)kg/m2;病程2~21年,平均(8.7±3.7)年。治疗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46.7±10.7)岁;体重指数21~35 kg/m2,平均(25.5±3.7)kg/m2;病程2~23年,平均(8.8±3.6)年。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初发诊断<6个月;体重指数≥23 kg/m2;治疗前FPG≥7.0 mmol/L,和(或)2 h PG≥11.1 mmol/L,GHbA1c≥7.0 mmol/L;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明显脑梗死、心绞痛等大血管病变病史;治疗前1月内服用调脂、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等同类药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孕妇或计划孕妇的成年妇女;严重肝肾异常、甲亢、急慢性胰腺炎、感染、创伤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1),0.5 g/次,3次/d,根据疗效逐渐调整口服药量;治疗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和批准文号同对照组),0.25 g/次,3次/d,同时加服盐酸吡格列酮片(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631),15 mg/次,1次/d。治疗期间配合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不使用影响本实验的其他药物。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采用胰岛素化学发光法计算体重指数(BMI),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低压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氧化酶终点法检测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免疫比浊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以上实验室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FPG、2 h PG和GHbA1c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BMI、TG、TC、HDL-C和LDL-C均有所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腹痛1例,乏力、困倦2例;治疗组发生低血糖2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是指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作用下,经长期病理发展破坏正常的血液结构,减弱胰岛素效力和启动体内反馈系统,使患者机体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其基础治疗以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为主,但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药物,小肠吸收半衰期为0.9~2.6 h,生物利用度为50%~60%,口服0.5 g后2 h可达到血浆浓度达峰值,且二甲双胍稳定的分子结构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清除迅速,12 h内90%被清除[4],其降糖效果确切,能够提高胰岛素在周围组织的敏感性,强化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作用和非胰岛素依赖组织对葡萄糖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和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同时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和储存能力,从而影响TG、TC、HDL-C和LDL-C水平达到治疗目的。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而不是一个胰岛素促分泌药,通过高选择性的激动过氧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调节和控制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转录[5],从而使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减弱,强化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同时减少肝糖的输出。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FPG、2 h PG和GHbA1c与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BMI、TG、TC、HDL-C和LDL-C均有所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与对照组6.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疗效确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