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血脂控制与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作频率的意义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在连续使用他汀类药物和改用其他降脂药物的情况下血脂控制与缺血性心脏病发作频率的关系。方法:筛选2009年9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脂血症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122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他汀类药物正规疗程治疗和改用其他降脂药物治疗后观察血脂控制与缺血性心脏病发作频率。结果:他汀类药物正规疗程治疗血脂控制达标率和心绞痛发作频率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其他降脂药物。结论:他汀类药物正规疗程治疗较改用其他降脂药物治疗对于血脂控制与缺血性心脏病发作频率更具积极意义。
【关键词】 他汀类降脂药; 缺血性心脏病; 发作频率; 血脂控制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笔者分析了2009年9月-2010年11月在本院门诊明确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102例,在连续使用他汀类药物和改用其他降脂药物的情况下探讨血脂控制与缺血性心脏病发作频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明确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脂血症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62~75岁,平均为68.5岁;对照组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60~76岁,平均68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在既往合理膳食和扩管抗血小板抗血栓治疗不变情况下,实验组继续原他汀类药物疗程降脂治疗,对照组改用其他类降脂药物:非洛贝特、烟酸、血脂康。
1.3 方法 实验组继续执行原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胶囊20 mg口服,每晚1次;对照组改用包括非洛贝特、烟酸、血脂康等药物选择其一口服(菲洛贝特100 mg,3次/d;烟酸100 mg,3次/d;血脂康胶囊一次2粒,2次/d),观察疗程为6个月。患者自我监测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每月门诊复查血脂,血脂目标值:LDL-C<2.07 mmol/L,HDL-C<2.85 mmol/L,VLDL-C<0.78 mmol/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使用不同降脂药物后血脂未达标例数 在使用不同降脂药物12、16、20、24周后血脂未达标对照组分别为6、11、12、12例;实验组仅在16周,20周后出现1例。实验组血脂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在对照组中,部分患者服用烟酸过程中不能耐受副作用改用血脂康胶囊。
3 讨论
由于脂质可以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因素之一,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进展与血脂异常紧密相关。大量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能明显减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所以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20余年来一直是最受强调的调脂类药物。但是从2001年发生“西立伐他汀事件”后,全球众多权威机构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重新做了实验评估。国内医院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回避,导致许多患者正常治疗疗程连续性中断。最新文献表明他汀类药物常规限量长期使用增加肌毒性的证据不充分;观察到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血管患者的肾功能保护更为明显[1-2]。2007年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缺血性心脏病指南均明确指出他汀类为二级预防的长期用药;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指出,他汀类降脂药是目前降脂治疗的主流药物[3-5]。笔者实验表明,他汀类降脂药在降脂和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作频率上较其他降脂药物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 Garcia Rodriguez L A,Herings R.Use of multiple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databases for the detection of rare drug-associated outcomes:a pharmacoepidemiological comparing rosuvastatin with other marketed statins[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2010,19(1):1218-1224.
[2] Ridker P 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