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用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2例输液外渗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外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和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03,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风险降到最低的规范护理行为,操作简单方便,费用低,无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酚妥拉明; 75%酒精; 小儿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是儿科最主要的给药途径,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问题[1],虽然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应用使静脉输液外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小儿易动、哭闹、不配合、血管细、皮肤嫩、自主能力差等原因,在静脉输液时液体渗漏现象时有发生[2]。为减少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笔者采用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湿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发生输液外渗患儿102例,其中40 d~1岁患儿45例,1~2岁患儿37例,2~3岁患儿20例;静滴20%甘露醇12例,脂肪乳3例,5%碳酸氢钠10例,氨基酸、氯化钾20例,10%葡萄糖酸钙2例,非强刺激性药物55例;头皮穿刺50例,手腕、手背、手臂穿刺25例,足背、足踝部27例;局部肿胀面积最小1.6 cm×3.2 cm,最大8 cm×4.5 cm。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轻度炎性改变75例(占73.5%),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触摸局部患儿哭闹;重度27例(占26.5%),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肿胀,严重者皮肤呈紫红色,触摸局部患儿哭闹剧烈。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年龄,外渗药物,外渗程度及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发现液体外渗及时终止输液,立即用药敷渗出部位。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采用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酚妥拉明10 mg+75%酒精50 ml),取无菌纱布湿敷在药液外渗范围的皮肤上,纱布覆盖面积大于皮肤肿胀边缘2~3 cm,持续湿敷,保持湿润,4次/d,4 h/次,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肿胀部位,持续湿敷,保持湿润,4次/d,4 h/次。为减少药物蒸发,两组均在敷料上覆盖保鲜膜,连续观察72 h,并记录两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6 h内肿胀消退,皮肤纹理出现,血管弹性恢复,触摸局部患儿无哭闹;有效:12 h内肿胀消退,皮肤纹理出现,血管弹性恢复,触摸局部患儿无哭闹;较有效:24 h内胀消退,皮肤纹理出现,血管弹性恢复,触摸局部患儿无哭闹;无效:肿胀消退时间超过48 h,触摸局部患儿哭闹。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较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和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03,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3.1 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3]。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各种治疗中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静脉穿刺一般都存在恐惧心理,往往在穿刺过程中,由于患儿哭闹、血管细、自控力差、头部和肢体摆动导致固定不好,容易导致穿刺失败,输液时间长更易导致液体渗漏,因此,小儿发生输液外渗的几率及外渗引起局部损伤程度都显著高于成年人。一旦发生外渗情况,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可因药物的性质及渗漏程度不同,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延长患儿的治疗时间,对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增加静脉穿刺成功的难度及为护理工作带来的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儿带来的损害及痛苦,对液体渗漏的处理,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其不良后果降到最低。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静脉输液全程质量管理,保证静脉输液过程的安全很重要,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意义。
3.2 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保持稳定的情绪,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并做好宣教,让家长了解输液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配合工作。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和静脉,对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4]。有计划地使用静脉,由远端到近端,一般3岁以下小儿宜选头皮静脉,3~12岁小儿宜选四肢静脉,尽量使用留置针,可以有效预防外渗现象的发生。输液过程要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尤其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如葡萄糖酸钙为酸性较大(pH=4)的高渗溶液,若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终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5]。
3.3 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因此对小儿输液外渗处理较为慎重。50%硫酸镁为输液外渗的传统用药,朱炜琴[6]认为硫酸镁湿热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因其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7]。但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形成结晶,使纱布变硬[8],对患儿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药液吸收而疗效慢。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75%酒精具有消毒、止痛,扩张血管作用,且酒精挥发时可带走机体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9],并具有通透性强,起效快的特点。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直接,更集中的发挥药效,加速局部皮肤水肿消退,解除局部组织血管痉挛和改善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抑制炎症,促进外渗液体吸收,增强组织代谢和修复功能,防止皮肤坏死,止痛效果明显。由表1结果可看出,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与50%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均有消肿止痛效果,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6.2%和86.0%。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效果好,由此可见,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将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风险降到最低的规范护理行为,而且费用低,无副反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红伟,卢文婷,李坚.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2):96.
[2] 周茹玲,韩卫红,杨海星.小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渗漏的防治[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34-3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6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