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疗效进行观察,从而确定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将9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确定治疗剂量A组10 mg,B组15 mg,C组20 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满3个月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三组的性激素水平,并对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复发率为23.33%,闭经率为50.00%,均明显高于B、C两组;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三组的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于雌二醇(E)水平,A组高于B、C两组(P<0.05)。结论:根据最小有效剂量的治疗原则,中间量15 mg,每天1次,连续口服3个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方案最为合适。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围绝经期; 功能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但少数妇女会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现象。在临床上,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已属常见,但在剂量上仍有争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90例,年龄45~55岁,平均(51.01±4.6)岁;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出现贫血症状。因诊断需要,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诊断性刮宫术,无异常;实验室对90例患者的心、肺、肝、肾等功能均进行了检查,将血液系统疾患排除在外。9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了A、B、C组,每组30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术,病理检查结果出来的当天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