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18期
编号:13159160
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疗效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第18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方法:对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组研究,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为A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为B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为C组。三组患者在常规局部麻醉下,以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随访六个月,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三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89.47%、9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下斜肌转位术; 分离性垂直斜视; 手术疗效分析

    本文将对本院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前来就诊的60例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临床分组研究,探讨三种不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前来就诊的60例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按照垂直斜视度数的大小分为三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即A组(垂直斜视度小于5度)、B组(垂直斜视度数小于10度)、C组(垂直斜视度数大于10度)。A组26例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8~51岁,平均(37.6±1.1)岁,单眼4例,双眼22例,单纯性上斜视21例、合并外斜视4例、合并内斜视1例;B组19例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8.1±1.0)岁,单眼3例,双眼16例,单纯性上斜视17例,合并外斜视1例,合并内斜视1例;C组15例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49岁,平均(37.9±1.2)岁,单眼2例,双眼13例,单纯性上斜视11例,合并外斜视3例,合并内斜视1例。A、B、C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眼分布、斜视类型、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内容包括视力检查、立体视觉功能、眼底、眼压、屈光状态、视远与视近斜视角度、眼球运动等。三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并对其进行六个月随访,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1 单纯下斜肌转位术(A组)

    手术切口位于患者颞下方近穹窿部球结膜处,将患者下斜肌暴露在手术视野下,在外下直肌之间将下斜肌肌腹勾出,使周围筋膜组织分离,用可吸收线将患者肌肉进行双套环缝线,在缝线处颞侧将下斜肌剪断,并检查是否出现残留肌肉,将下直肌勾出,将附着点暴露,将下斜肌鼻侧断端进行缝合,将其固定在下直肌附着点颞侧缘巩膜处,与下直肌平行。

    1.2.2 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B组)

    对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分离下斜肌方法与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相同。将下斜肌进行剪断,之后截除五毫米肌肉,在下直肌附着点颞侧缘的巩膜上将下斜肌缝线固定,与下直肌平行。

    1.2.3 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C组)

    对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分离下斜肌方法与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相同。将下斜肌剪断,之后将5 mm肌肉截除,在下直肌附着点颞侧缘前1~3 mm的巩膜上将下斜肌缝线固定,患者出现合并水平斜视,则应同期进行水平斜视矫正措施。

    1.3 疗效评级标准

    良好: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在保持双眼注视的状态下,未出现第一眼位明显的垂直性分离情况,垂直斜视度小于5度;好转: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在保持双眼注视的状态下,出现第一眼位明显的垂直性分离情况,但此类情况出现频率较低,或较治疗前出现频率明显减少,且未对患者外观造成影响,垂直斜视度数小于10度;无效: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在保持双眼注视的状态下,出现第一眼位明显的垂直性分离情况,且患者出现频率与术前无变化甚至增加,垂直斜视度数大于10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对其进行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随访六个月,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B、C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89.47%、9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分离性垂直斜视,是临床上较为特殊的斜视类型,其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患者双眼出现交替遮盖时被遮盖眼呈现出上斜视状态[1-4]。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措施[5,6]。

    研究表明,对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三种方法治疗,其治疗效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进行单纯下斜肌转位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睑裂变化以及上转受限情况,而进行下斜肌截除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睑裂变小或眼球上转受限等并发症。

    若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原在位垂直斜度为15~25度,且同时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此时宜采取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对其进行治疗[7-11]。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水平斜视明显时,先治斜视更明显者,先做不易定量的肌肉,后做定量容易的肌肉。因此,在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水平斜视时,可根据斜视角的大小合理设计手术,应注意垂直眼位矫正后对水平眼位的影响,上直肌后徙有减轻内转作用,而下斜肌转位有加强内转作用,所以在设计水平斜视手术量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12-15]。, 百拇医药(戴仙梅 戴鸿斌)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