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建立及治疗实验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3 神经行为学、病理生理学观察 观察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的改变:所有实验动物在栓塞手术及检查过程中股动脉插管监测动脉血压、心率、呼吸。栓塞后8 h内取少许脑组织,应用4%多聚甲醛液固定标本、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
1.4 试验性治疗 (1)B组用静脉留置针头穿刺颈动脉,经连接管缓慢注射尿激酶0.4万U/(kg·d),共5 d;(2)C组穿刺SSS前1/3,用27号显微注射器向SSS腔内缓慢注射尿激酶0.4万U/(kg·d),共5 d,同时植入微导丝反复通过SSS栓塞的部分;(3)A组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经颈动脉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所有实验动物在溶栓之后继续注射肝素3周[经颈外静脉插管泵入肝素2 mg/(kg·d)];(5)所有实验动物在肝素注射结束之后继续口服华法令1周,0.05 mg/(kg·d)。
1.5 疗效指标检测 (1)取对照组血栓形成前、后及溶栓结束后三组各8只,切取缝线与血管夹中间窦旁脑组织0.2~0.3 g,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血栓形成后8 h,脑水肿程度最高;(2)分别于栓塞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 h,用TCD(EME TC8080 2 MHz低频探头)经头皮测SSS血流及BV的血流速度;促凝物质注射5 h后血栓基本形成,模型建立后120 min脑血流相对稳定;(3)分别于栓塞前、后1 h及溶栓治疗结束后2 h,抽外周静脉血测血流变;模型建立后1 h、溶栓2 h后凝血状态基本稳定;(4)1个月后取三组实验动物行DSA及TCD检查。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SNK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VST动物模型制作的临床和病理改变 SSS栓塞后血流消失(图1),窦旁脑组织变灰、白色或紫色,或皮质渗血,同时出现瘫痪、食欲减退、反应迟钝、肢体抽搐、昏睡等临床表现。光镜下观察:窦及引流静脉血栓形成、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浊胀、变性、坏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