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60例的疗效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5 治疗方法 取穴:参照脑瘫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取穴标准。取解溪、下巨虚、足三里。伴足外翻取三阴交、太溪;伴足内翻取悬钟、昆仑。对照组取上述穴位针刺治疗,快速点刺不留针,同时由专业治疗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连续5 d,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组采用埋线针穴位埋线法,在无菌操作下,将羊肠线剪成3~5 mm长度,对埋线的穴位以及穴位周边皮肤消毒后,将已剪好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的针尖部(隐藏于针体内),后接针芯,用一只手的拇食指固定穴位处皮肤,另一只手持埋线针刺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后,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出现得气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即可将羊肠线埋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将埋线针拔出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孔部位止血[6]。患儿每周进行1次穴位埋线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12次为一疗程。同时每天由专业治疗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连续5 d,休息2 d。
1.6 疗效评价
1.6.1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 主要用来评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共5个功能区 88项。A:躺和翻身 (17项);B:坐(20项);C:爬和跪(14项);D:站(13项);E:走、跑 和跳(24项)[7]。每项内容按4级评分,0级:不能进行,1级:少量完成(<10%任务),2级:部分完成(完成10%~99%任务),3级:全部完成。在本次研究中,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通过GMFM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C、D、E区总得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
1.6.2 肌力 采用6级肌力分级法。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1级:肌肉有主动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2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肢体能抬离床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