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9期
编号:12561573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9期
     【关键词】 名医经验; 刘家瑛; 针灸; 胃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29

    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慎审周全

    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胃痛大多猝然而引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慢性胃痛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年累月不愈。刘师认为:急、慢性胃痛通常是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外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而引发生成。大致可分4个阶段:(1)胃痛初起,可致脾胃轻伤,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运化,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肝气犯胃,饮食停滞;(2)胃痛中期,进一步损伤脾胃,使脾胃愈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可演变为肝胃郁热,寒热错杂,气滞血瘀;(3)若胃痛久病伤络,此时病机演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血、痰、瘀互结,胃络瘀滞不通;(4)当脾胃素虚,病痛迁延不愈之时,主要表现除肝胃气滞、气阴耗伤之症状外,已演变为瘀毒交阻、脾胃虚寒之严重症候[1-2]。
, 百拇医药
    针灸临床治疗胃痛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证可相互参考。刘师强调,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累而导致胃失和降,产生胃痛。临床以病邪阻滞,气机不利,营血凝涩为多见[3]。在新世纪赋予的责任重重压力之下,胃痛也会因忧思恼怒而发,因饥饱失常而作, 因寒热不适而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意识强烈,加之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导致了胃肠道平滑肌舒缩异常,使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且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呈阵发性剧烈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为此,刘师考虑到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建议针灸临床治疗一定要慎审周全[4]。

    2 辨证论治,通则不痛

    《兰室秘藏》文献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后世医家使本病之辨证逐渐系统、完善,为现代人认识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和脾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五谷入胃,全赖脾的运化。脾胃一旦受损,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司,胃不腐熟,食停积聚成实;脾虚不运,湿浊内生,痰湿郁结,化寒化热;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使虚者更虚也[3-5]。
, 百拇医药
    胃痛有“虚”“实”之分。发病时间短,表现为急痛、剧痛者,多为实证;发病时间长,且表现为缓痛、隐痛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6]。临床治疗必须明确诊断, 有的放矢。在针刺组方选穴中,刘师以疏肝和胃、消食导滞、温中散寒、健脾和中、补益中气为治疗原则,注意到了虚、实之辨证要点,分型用之。如肝气犯胃型:以足厥阴、足阳明经为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饮食停滞型: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消食导滞,调和胃气。肝胃郁热型:以足阳明、足太阴经为主,清泻郁热,和胃降逆。气滞血瘀型:以取足少阳、足阳明经为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脾胃虚寒型:取足太阳、足阳明经为主,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通”字。即:“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刘师认为,古人阐述的治疗胃痛的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之方法告诫医者,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胃痛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积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掌握了这一原则,临床治疗以调理脾胃气机,协调阴阳,和胃降逆止痛为基础,就能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围绕要点“通”字,随证治之,以求“通”则不痛[7]。
, http://www.100md.com
    3 针刺手法,立意求新

    刘师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治疗见解。他本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疾之,寒则留之。”的基本治则,正确地选取具有相应主治作用的穴位,组成针灸治疗胃痛的处方,通过穴位给予有效的刺激量,发挥其经络的作用来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如(1)胃热实证:采用泻热法。即针刺进针得气后连续捻转,并在捻转的过程中捏紧针柄向上适度提插,稍停片刻后如此反复数次,直至疼痛渐止,并留针30 min。(2)虚寒胃痛:采用温补法。即针尖对准穴位缓慢刺入,当针刺得气后继续轻微捻转1 min,随即捏紧针柄向下适度加压, 待有温热针感时停针,间歇5 min运针一次,留针30 min后疾速出针,疼痛即解。(3)胃痛虚实兼之:针用平补平泻法。缓慢进针,当针刺得气后,继续匀速捻转针柄并适当保持一定力度。待疼痛缓解后停止捻转, 间歇间适度运针,留针30 min。(4)急痛剧痛:采用徐疾泻法。即快速进针直达穴应刺之深度, 务使快速得气,针感以病者耐受为度持续运针,待痛感缓解后停针,留针30 min。其间歇5 min重力度捻转一次,以巩固疗效[8]。
, 百拇医药
    在临床针刺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刘师还很好地借鉴了源于《金针赋》中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具体方法是将原针法三个步骤分为四个,增加最初的单针叩刺。即持针在将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连续叩刺约1 min,力度适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肥胖及青壮年患者重叩穴点可见红斑点,瘦弱及小儿略轻之。以使患者开始建立起一个心灵感应,并随着针刺进入腧穴的上1/3处,中1/3处及下1/3处,与医生在各处点得气后的捻转补法相呼应,而后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处,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紧按至下1/3处,留针30 min。透心凉法也如此反向操作。即在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由重渐轻连续叩刺约1 min,并将针快速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下1/3处,而后将针提至中1/3处和上1/3处。每处点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柄提至上1/3处,留针30 min。本操作过程中始终让患者配合医生呼吸节奏和行针捻转,有意识地转移意念缓解痛感。此法临床屡试颇佳。, 百拇医药(于琦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