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15期
编号:12604275
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50例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15期
     1.1 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3岁,平均(26.5±0.8)岁,病程2~10个月,平均(3.5±1.4)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5~66岁,平均(56.7±0.8)岁,病程1.2~11.5个月,平均(4.2±1.1)个月。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损伤诱因及类型 患者中16例交通事故伤,5例机器伤,3例火器伤,1例其他,13例上肢损伤,12例下肢损伤;19条正中神经,14例尺神经,2例桡神经,3条胫神经,6条腓总神经,2条坐骨神经,4条股神经,且患者神经缺损长度在2.5~19 cm[3]。

    1.3 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脉搏、心率等,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多数神经缺损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开放伤,且患者入院时伤口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多数患者伴有软组织或骨骼缺损),因此要做好患者清创处理工作,将神经断处以及损伤神经周围活性组织进行切除,切除时尽可能在显微镜下进行,保证污染物能够彻底的清除;待创面清除后根据患者不同神经损伤长度进行修复,对于神经损伤>2.5 cm患者则应该实施神经移植手术,对于神经损伤<2.5 cm处时则可以实施游离神经等直接缝合。
, 百拇医药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实施游离神经移植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神经游离移植,试验组实施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患者采用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并且使用该神经时血管周围保留1 cm软组织,防治患者修复过程中发生血管痉挛。患者缝合时将取下的游离神经做成电缆状,并将带血管一段神经放在其中间,避免损失伴行的血管,然后将小隐静脉和术区周围的动脉进行吻合,避免对伴行血管的损伤,而对于移植神经和缺损神经断裂缝合地方则采用鱼嘴样包埋外膜进行缝合,患者手术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做好患者抗凝、抗痉挛治疗,并去对患肢采用石膏外固定制动3个月,患者手术后2周开始拆线,并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理疗等联合方法治疗[4]。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制定相关标准进行判断,具体如下:显效:患者出血、疼痛等症状消失,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好转:患者出现、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无效:患者症状等没有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迹象[5]。总有效=显效+有效。
, 百拇医药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ADL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查,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

    组别显效

, 百拇医药     例(%)好转

    例(%)无效

    例(%)总有效率(%)满意率(%)

    试验组(n=25)15(60.0)8(32.0)2(8.0)23(92.0)23(92.0)

    对照组(n=25)5(20.0)14(56.0)6(24.0)19(76.0)18(72.0)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ADL评分、泌尿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x±s) 分

    组别ADL肢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
, 百拇医药
    试验组(n=25)16.2±3.759.6±7.565.8±9.257.2±6.5

    对照组(n=25)11.6±3.253.2±7.156.7±8.451.1±6.0

    t值16.3215.7815.5512.31

    P值<0.05<0.05<0.05<0.01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0%。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这种损伤原因比较多,机制也比较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医学界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修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患者修复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同时,虽然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疗效相对较低。对于周围神经组织而言,它是不同的神经节段内感觉纤维和运行纤维有着不同的运行且不具备规律性。患者如果修复不当将会引起神经束与运动束的错接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临床治疗效果[6]。因此,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研究及有效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这种修复方式和其他修复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该修复方式采用多段移植神经组成电缆状修复缺损神经,将一个移植段的神经外膜沿着纵向方向切开,并且将外膜放置在外侧,神经纤维放置在内侧,从而能够保证其形成一个新的和正常神经结构比较类似的单层管状神经外膜,从而更加有利于神经纤维的生长和毛细血管的再生[8]。同时,对于桡神经骨间背肌支等直径比较小的神经肌肢,则可以使用带血的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修复,能够为移植神经提供充足的血运,从而能够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提高修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试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9]。由此看出,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效果较好。, 百拇医药(王杰等)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