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分析(2)
【Key words】 Humeral supracondylar fracture in children; Closed reduction;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Heze City Hospital,Heze 27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7.007
骨折一般是指骨的完整性和/或连续性被破坏或中断。肱骨髁上5~7 cm的骨折为肱骨髁上骨折[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的剧烈疼痛肿胀、畸形,一般都有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儿童,因为儿童年龄较小且比较顽皮,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摔伤或从高处坠落,导致肱骨髁上骨折,此外,车祸也有可能引发肱骨髁上骨折[3-4]。导致骨折的原因一般有:暴力作用,骨骼疾病和积累性损伤;暴力作用因素又分为直接暴力原因和间接暴力原因,肱骨髁上骨折多属于间接暴力原因。如果以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为划分依据,骨折类型有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两类。本研究的纳入患儿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同[5-6]。一般临床手术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法,但切开复位容易导致感染,且患儿耐受性较差,治疗不当还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可有效改善切开复位疗法的不足,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年龄2.5~14.0岁,对照组年龄3.0~13.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疾病情况、骨折类型、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上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并经X线检查确诊,与肘关节脱位相鉴别,且经多次手法复位治疗后无效的患儿;(2)患儿的年龄均不超过14岁,且患儿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3)均已告知患儿的监护人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肘关节脱位患儿或非闭合性骨折;(2)未完成治疗计划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7]。
1.3 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3.1 对照组 全身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法。(1)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2)患儿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在肘后做切口,(切口采用“S”形);(3)在肱三头肌腱作切口(切口呈倒“V”形)。以便露出骨折端后方及其侧方,以防止治疗后出现粘连状况;(4)伸直型骨折的患儿在复位时,牵拉患儿前臂保持屈肘状态,将骨剥离的其中一端置于近端骨折的断端,依据杠杆作用原理,先轻轻推送骨折的远端,然后再拉骨折的近端进行复位;(5)屈曲型骨折:与伸直型骨折复位方法的动作相反,先轻轻推送骨折的近端,再拉骨折的远端进行复位。(6)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做内固定,且闭合切口前要对切口处充分止血;(7)术后遵医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注意营养,饮食规律。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辅助患处的愈合。
1.3.2 研究组 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疗法。(1)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2)患儿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采用闭合复位方法。因切开复位有可能引发感染,加重病情,故采用闭合复位能降低感染率,增加稳定性;(3)透视观察复位情况,确定复位情况良好后,采用2~3枚克氏针进行固定;钻入克氏针时必须要紧紧贴靠在骨折端的皮质侧臂,然后穿入对侧的骨皮质内;(4)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在距离骨折线3.0~5.0 cm的对侧骨皮质穿出0.2~0.3 cm,要预留出针尾,并将其弯曲,以便恢复后拔除;(5)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2~4周,X线复查恢复情况良好后,拔除克氏针;(6)功能锻炼:术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患儿家属的监护下,安排患儿进行早期的、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肘部的屈伸锻炼。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缩短患肢的恢复时间。(7)注意补充营养,饮食要规律。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同时要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辅助患处的愈合。
, http://www.100md.com
1.4 评价标准 在手术治疗后的6~12个月,对两组骨折患儿进行术后临床疗效回访调查。包括两组患儿治疗时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术后评分,评价标准为:优90~100分,良60~70分,一般70~80分,差80~90分[8]。优良率=(每组中得分为优的患儿例数+每组中得分为良的患儿例数)/每组患儿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患儿的回访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处均愈合,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患儿30例(50.0%),良29例(48.3%),一般1例(1.7%),对照组评定等级为优的有14例(23.3%),良23例(38.3%),一般21例(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患儿的评分优良率为98.3%,与对照组(6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骨折患儿的临床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http://www.100md.com(李现军)
First-author’s address:Heze City Hospital,Heze 27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7.007
骨折一般是指骨的完整性和/或连续性被破坏或中断。肱骨髁上5~7 cm的骨折为肱骨髁上骨折[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位的剧烈疼痛肿胀、畸形,一般都有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儿童,因为儿童年龄较小且比较顽皮,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摔伤或从高处坠落,导致肱骨髁上骨折,此外,车祸也有可能引发肱骨髁上骨折[3-4]。导致骨折的原因一般有:暴力作用,骨骼疾病和积累性损伤;暴力作用因素又分为直接暴力原因和间接暴力原因,肱骨髁上骨折多属于间接暴力原因。如果以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为划分依据,骨折类型有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两类。本研究的纳入患儿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同[5-6]。一般临床手术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方法,但切开复位容易导致感染,且患儿耐受性较差,治疗不当还会引发诸多并发症,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可有效改善切开复位疗法的不足,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年龄2.5~14.0岁,对照组年龄3.0~13.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疾病情况、骨折类型、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上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并经X线检查确诊,与肘关节脱位相鉴别,且经多次手法复位治疗后无效的患儿;(2)患儿的年龄均不超过14岁,且患儿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3)均已告知患儿的监护人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肘关节脱位患儿或非闭合性骨折;(2)未完成治疗计划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7]。
1.3 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3.1 对照组 全身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疗法。(1)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2)患儿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在肘后做切口,(切口采用“S”形);(3)在肱三头肌腱作切口(切口呈倒“V”形)。以便露出骨折端后方及其侧方,以防止治疗后出现粘连状况;(4)伸直型骨折的患儿在复位时,牵拉患儿前臂保持屈肘状态,将骨剥离的其中一端置于近端骨折的断端,依据杠杆作用原理,先轻轻推送骨折的远端,然后再拉骨折的近端进行复位;(5)屈曲型骨折:与伸直型骨折复位方法的动作相反,先轻轻推送骨折的近端,再拉骨折的远端进行复位。(6)骨折复位后采用克氏针做内固定,且闭合切口前要对切口处充分止血;(7)术后遵医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注意营养,饮食规律。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辅助患处的愈合。
1.3.2 研究组 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疗法。(1)所有患儿都要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检查无误后进行手术;(2)患儿采用仰卧位,全身麻醉。采用闭合复位方法。因切开复位有可能引发感染,加重病情,故采用闭合复位能降低感染率,增加稳定性;(3)透视观察复位情况,确定复位情况良好后,采用2~3枚克氏针进行固定;钻入克氏针时必须要紧紧贴靠在骨折端的皮质侧臂,然后穿入对侧的骨皮质内;(4)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在距离骨折线3.0~5.0 cm的对侧骨皮质穿出0.2~0.3 cm,要预留出针尾,并将其弯曲,以便恢复后拔除;(5)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2~4周,X线复查恢复情况良好后,拔除克氏针;(6)功能锻炼:术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患儿家属的监护下,安排患儿进行早期的、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肘部的屈伸锻炼。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缩短患肢的恢复时间。(7)注意补充营养,饮食要规律。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动植物,如鸡蛋、高钙牛奶、豆制品、瘦肉等;同时要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辅助患处的愈合。
, http://www.100md.com
1.4 评价标准 在手术治疗后的6~12个月,对两组骨折患儿进行术后临床疗效回访调查。包括两组患儿治疗时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术后评分,评价标准为:优90~100分,良60~70分,一般70~80分,差80~90分[8]。优良率=(每组中得分为优的患儿例数+每组中得分为良的患儿例数)/每组患儿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患儿的回访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处均愈合,研究组患儿术后恢复评定等级为优的患儿30例(50.0%),良29例(48.3%),一般1例(1.7%),对照组评定等级为优的有14例(23.3%),良23例(38.3%),一般21例(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患儿的评分优良率为98.3%,与对照组(6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骨折患儿的临床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http://www.100md.com(李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