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556194
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40例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22期
     鼻丘径路第一步为切除鼻丘气房的前壁,使用0°镜即可观察到额隐窝,再将其后壁、上壁去除,对于简单的病例,此时已可观察到额窦口前缘,以此为参考标志清除剩余额隐窝结构相对安全。Wormald[7]指出个体间筛骨气房发育差别大,部分病例在切除鼻丘气房后无法观察到额窦口,额窦口仍可能被钩突上端、终末气房、各型额筛气房、筛泡上气房等结构遮挡,此时应根据术前已构建好的额隐窝三维重建模型(“搭积木”的概念)用探针或刮匙定位额窦引流通道,将探针或刮匙轻轻导入引流通道,骨折并清除阻塞引流通道的气房。张罗等[8]认为向前和内侧扩大额窦引流通道是相对安全的,向后可能损伤颅底、筛前动脉,向外可能损伤眶纸板。笔者认为对于难以辨认的引流通道,应由前向后逐渐开放气房,以尽量避免发生并发症,此时可先用弯探针明确在骨片的后方或侧方仍有空间,再用探针或刮匙导入将其向前或侧方骨折,按照此方法逐个清除气房后即可最终观察到额窦口。整个过程由前向后,首先处理前组气房(鼻丘气房、终末气房、额筛气房),再处理后组气房(筛泡气房、筛泡上气房、眶上气房),常相对较安全,且视野为由前向后,不需使用角度镜,相对较容易,对解剖结构的辨认要求较低。本组病例中术前均采用“搭积木”的概念画出额隐窝各个气房的三维草图,在切除鼻丘气房后通过上述方法精确地去除了各个气房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