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2)
2 应用举例
2.1 当归 王亚丽等[22]学者建立了用HPLC-DAD-MS方法分析当归乙醇提取物及其在灌胃兔子后血液中成分的分析方法,证实共有31种成分自药物移行入血液,且共鉴定出其中的10种成分及其结构,包括:阿魏酸、藁本内酯二聚物及藁本内酯等。随后,通过比较进入血液前后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对血液中各移行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判断,发现藁本内酯及藁本内酯二聚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因此,王亚丽等[22]认为目前只以阿魏酸一种“指标成分”并不足以控制当归质量。
2.2 地黄 王慧森等[23]研究地黄原型移行入血成分,建立了用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等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12批次河南焦作产怀药鲜地黄中此3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2批次鲜地黄中3种成分,梓醇含量最高15.87%,最低6.15%,地黄苷D含量最高3.30%,最低1.50%,益母草苷含量最高6.08%,最低2.38%,总含量最高20.28%,最低11.32%。根据结果,王慧森等[23]认为质量合格的鲜地黄其提取物含梓醇不得<8%,地黄苷D不得<1.7%,益母草苷不得<2.8%,3者总含量不得<15%。
, 百拇医药
2.3 白术及其复方 王喜军等[5,24]研究发现,作为白术质量评价指标的苍术酮及苍术内酯在白术口服后并未被吸收,而只有TEDYA水解成TEDY后移行入血,进一步研究表明TEDY具有与白术相关的药理活性,表明TEDY是白术作用于体内的有效成分,因此,苍术酮及苍术内酯含量的多寡与白术质量的优劣无关,而TEDY的前提TEDYA的含量应成为评价白术质量的重要指标。王喜军等[5,24]还发现,TEDYA还可以作为含白术复方甘草附子汤的质量控制指标。
曹艺等[25]对归苓片进行检测,鉴定出血液中移行成分包括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等白术原型成分而没有检测到当归、茯苓中的成分,且白术内酯Ⅱ及白术内酯Ⅲ在单味白术血清中基本检测不到,而白术内酯Ⅰ含量亦大幅降低。因此三种内酯类成分含量可能成为控制该复方药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2.4 延胡索 程星烨等[26]利用LC-MS/MS对口服延胡索活性部位后的大鼠血中移行成分进行研究,鉴定出其中九种成分,其中3-Methyl-dehydrocorydalmine移行入血含量比原药中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已被鉴定的九种成分均可作为控制延胡索质量的潜在“指标成分”而被进一步研究,尤其体内活性较高的3-Methyl-dehydrocorydalmine。
, 百拇医药
2.5 枳术丸 王喜军等[27]通过HPLC法测定了枳术丸口服后大鼠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现枳术丸移行入血的原型成分6个,代谢成分7个,认定柚皮苷、橙皮苷及新陈皮苷为枳术丸在体内的有效成分。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测定血液中柚皮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用于控制枳术丸质量。
2.6 茵陈蒿及茵陈蒿汤 王喜军等[28]利用HPLC及UPLC-UV-Q-TOF/MS技术对茵陈蒿及其复方制剂茵陈蒿汤进行了系统性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尽管茵陈蒿中含有的Caparisine及6,7-DME两种成分均具有极显著的促胆汁分泌作用,且前者效果更显著,但是在口服茵陈蒿后只有6,7-DME移行入血,Caparisine却未被吸收。之后,对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发现全方移行入血的成分有21个,但只有8个成分在全方配伍时才出现,这8个成分与茵陈蒿汤的作用均具有相关性,其中的主要成分仍是6,7-DME。因此提出应将6,7-DME作为控制茵陈蒿及茵陈蒿汤质量的“指标成分”。
2.7 当归芍药散 Chen等[29]对当归芍药散给药后的大鼠血液成分进行研究,共鉴定出7个复方原型成分及1个代谢后成分移行入血,并认为当归芍药散在体内发挥药效作用的成分包括:芍药苷磺酸盐、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川芎内酯Ⅰ、藳本内酯和丁烯酜内酯等,这些成分可能成为评价当归芍药散质量的“指标成分”。
, 百拇医药
此外,还有复方安替威胶囊及养血清脑颗粒等复方中药[30-31],亦有学者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
3 展望
3.1 血液微透析 血液微透析是一种微透析技术与“血清药物化学”联用的检测技术。微透析技术是将透析与灌流取样技术结合的一种可对体内物质进行动态微量取样分析的新技术,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实时监测、定量分析、采样量小及微创等特点,将微透析技术用于血样的采集分析能顺利解决传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时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个体化差异、取血时间及方法的合理确定等。现阶段,已有部分学者将血液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药物研究,如Hou等[32]。血液微透析技术必将成为未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
3.2 中药质量评价的“模糊化”和“整体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应仅限于某一或某几个“指标成分”的研究,而忽略了中药的整体性,“模糊化”和“整体化”的质量评价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中药质量[33]。如Tilton等[34]学者利用HPLC-MS和基因芯片技术,绘制指纹图谱,标定与药效作用相关的基因,通过对多批次药材样品测量数据的模糊聚类分析,建立了一种以黄芩汤“整体”成分和药效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不仅能排除中药中大量无用成分的干扰,阐明药效物质基础,还能反映药物成分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程度,为中药“整体”成分及药效作为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及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方中药,如刘学伟等[35]使用UPLC-TOF-MS技术建立开心散血清指纹图谱,并鉴定了41个入血成分,其中13个为代谢成分,28个为原型成分,为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建立“整体化”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靖,戴荣继.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14,12(2):38-42., http://www.100md.com(李骏飞 李清林)
2.1 当归 王亚丽等[22]学者建立了用HPLC-DAD-MS方法分析当归乙醇提取物及其在灌胃兔子后血液中成分的分析方法,证实共有31种成分自药物移行入血液,且共鉴定出其中的10种成分及其结构,包括:阿魏酸、藁本内酯二聚物及藁本内酯等。随后,通过比较进入血液前后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对血液中各移行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判断,发现藁本内酯及藁本内酯二聚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因此,王亚丽等[22]认为目前只以阿魏酸一种“指标成分”并不足以控制当归质量。
2.2 地黄 王慧森等[23]研究地黄原型移行入血成分,建立了用HPLC法测定鲜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等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12批次河南焦作产怀药鲜地黄中此3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2批次鲜地黄中3种成分,梓醇含量最高15.87%,最低6.15%,地黄苷D含量最高3.30%,最低1.50%,益母草苷含量最高6.08%,最低2.38%,总含量最高20.28%,最低11.32%。根据结果,王慧森等[23]认为质量合格的鲜地黄其提取物含梓醇不得<8%,地黄苷D不得<1.7%,益母草苷不得<2.8%,3者总含量不得<15%。
, 百拇医药
2.3 白术及其复方 王喜军等[5,24]研究发现,作为白术质量评价指标的苍术酮及苍术内酯在白术口服后并未被吸收,而只有TEDYA水解成TEDY后移行入血,进一步研究表明TEDY具有与白术相关的药理活性,表明TEDY是白术作用于体内的有效成分,因此,苍术酮及苍术内酯含量的多寡与白术质量的优劣无关,而TEDY的前提TEDYA的含量应成为评价白术质量的重要指标。王喜军等[5,24]还发现,TEDYA还可以作为含白术复方甘草附子汤的质量控制指标。
曹艺等[25]对归苓片进行检测,鉴定出血液中移行成分包括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等白术原型成分而没有检测到当归、茯苓中的成分,且白术内酯Ⅱ及白术内酯Ⅲ在单味白术血清中基本检测不到,而白术内酯Ⅰ含量亦大幅降低。因此三种内酯类成分含量可能成为控制该复方药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2.4 延胡索 程星烨等[26]利用LC-MS/MS对口服延胡索活性部位后的大鼠血中移行成分进行研究,鉴定出其中九种成分,其中3-Methyl-dehydrocorydalmine移行入血含量比原药中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已被鉴定的九种成分均可作为控制延胡索质量的潜在“指标成分”而被进一步研究,尤其体内活性较高的3-Methyl-dehydrocorydalmine。
, 百拇医药
2.5 枳术丸 王喜军等[27]通过HPLC法测定了枳术丸口服后大鼠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现枳术丸移行入血的原型成分6个,代谢成分7个,认定柚皮苷、橙皮苷及新陈皮苷为枳术丸在体内的有效成分。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测定血液中柚皮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用于控制枳术丸质量。
2.6 茵陈蒿及茵陈蒿汤 王喜军等[28]利用HPLC及UPLC-UV-Q-TOF/MS技术对茵陈蒿及其复方制剂茵陈蒿汤进行了系统性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尽管茵陈蒿中含有的Caparisine及6,7-DME两种成分均具有极显著的促胆汁分泌作用,且前者效果更显著,但是在口服茵陈蒿后只有6,7-DME移行入血,Caparisine却未被吸收。之后,对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发现全方移行入血的成分有21个,但只有8个成分在全方配伍时才出现,这8个成分与茵陈蒿汤的作用均具有相关性,其中的主要成分仍是6,7-DME。因此提出应将6,7-DME作为控制茵陈蒿及茵陈蒿汤质量的“指标成分”。
2.7 当归芍药散 Chen等[29]对当归芍药散给药后的大鼠血液成分进行研究,共鉴定出7个复方原型成分及1个代谢后成分移行入血,并认为当归芍药散在体内发挥药效作用的成分包括:芍药苷磺酸盐、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川芎内酯Ⅰ、藳本内酯和丁烯酜内酯等,这些成分可能成为评价当归芍药散质量的“指标成分”。
, 百拇医药
此外,还有复方安替威胶囊及养血清脑颗粒等复方中药[30-31],亦有学者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
3 展望
3.1 血液微透析 血液微透析是一种微透析技术与“血清药物化学”联用的检测技术。微透析技术是将透析与灌流取样技术结合的一种可对体内物质进行动态微量取样分析的新技术,具有活体连续取样、实时监测、定量分析、采样量小及微创等特点,将微透析技术用于血样的采集分析能顺利解决传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时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个体化差异、取血时间及方法的合理确定等。现阶段,已有部分学者将血液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药物研究,如Hou等[32]。血液微透析技术必将成为未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
3.2 中药质量评价的“模糊化”和“整体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应仅限于某一或某几个“指标成分”的研究,而忽略了中药的整体性,“模糊化”和“整体化”的质量评价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中药质量[33]。如Tilton等[34]学者利用HPLC-MS和基因芯片技术,绘制指纹图谱,标定与药效作用相关的基因,通过对多批次药材样品测量数据的模糊聚类分析,建立了一种以黄芩汤“整体”成分和药效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不仅能排除中药中大量无用成分的干扰,阐明药效物质基础,还能反映药物成分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程度,为中药“整体”成分及药效作为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及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方中药,如刘学伟等[35]使用UPLC-TOF-MS技术建立开心散血清指纹图谱,并鉴定了41个入血成分,其中13个为代谢成分,28个为原型成分,为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建立“整体化”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靖,戴荣继.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2014,12(2):38-42., http://www.100md.com(李骏飞 李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