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28期
编号:1258067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干预中西医研究近况(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28期
     【摘要】 本文通过综述IBS-D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理清目前饮食干预情况,并尝试从中国传统食疗文化角度,探索IBS-D饮食治疗新方向,促进IBS-D中医营养食疗干预的创新和发展,为下一步临床中医食疗药膳角度干预IBS-D奠定基础。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干预; 药食同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4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存在或者间隙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异常,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临床上较多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疗效不佳。临床专家就IBS发病的潜在诱因、饮食因素导致IBS-D发作的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剧IBS患者症状的发生,指出合理饮食对IBS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对IBS-D的饮食因素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西医研究近况

    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除了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精神心理、感染、肠黏膜屏障异常等因素外,饮食因素对IBS发病的作用开始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在饮食因素引起IBS症状的机制研究中,食物不耐受成为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多数研究均提示食物不耐受与IBS有关,其中腹泻型IBS为多见。研究发现,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1]。吴芳[2]对杭州社区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如主观判定自己饮酒过量的人群,IBS的患病率较总患病率明显增高。俞星[3]对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查亦发现饮酒为IBS的诱因。王晓辉等[4]研究发现吸烟、吸烟年数长、吸烟量大、饮酒年数长、饮白酒及红酒均为IBS患病的危险因素。牛庆慧等[5]对青岛沿海地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估,认为该地区IBS患病率与患者喜食海产品有一定的关系。在西方国家,常见的引起IBS腹部症状发生的主要饮食因素是乳类制品,鉴于研究人群的地域不同,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多项研究提示IBS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的产生可能与特定的饮食结构有关,如高摄入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等[6]。贺星等[1]对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经常节食、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导致IB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规律进食早餐、进食蔬菜水果频率高为IBS的保护因素。
, 百拇医药
    1.1 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IB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研究,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针对IBS症状与饮食关系开展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伴有食物不耐受的IBS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以及IBS患者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

    唐吟菡等[7]在研究中发现合并食物不耐受的IBS-D患者较无食物不耐受的普通IBS-D患者回肠末端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认为肥大细胞异常增多与激活可能对IBS-D患者肠道高反应性的发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陈寒昱等[8]认为IBS患者摄食后肠道症状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存在肠道黏膜的低度炎症,使肠道的敏感性增加,引起胃肠道对饮食刺激产生的过度反应。

    于丰彦等[9]通过测定IBS患者对血清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和16种食物的变应原IgE检测,来探讨食物过敏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认为在食物过敏导致的变态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IgG介导的,其次是IgE介导的。朱秀琴等[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结果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食物IgG检测阳性率最高。刘静等[11]通过食物过敏原皮肤试验机食物激发试验,发现患者过敏反应的强度以轻中度多见,多种食物过敏同时存在,认为IBS患者处于较低致敏的状态,发生的变态反应较轻。
, 百拇医药
    周静等[12]认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使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引起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肠道外症状的发生。关于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目前主要集中在IBS患者肠道黏膜微生物的研究上,最新研究证据发现IBS-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比正常组明显偏低,而且黏膜双歧杆菌与患者经历疼痛或不适天数呈负相关[13]。

    1.2 饮食干预 在长期应对IBS症状的过程中,多数患者会采取减餐的方式。食物不耐受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经验及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方法剔除阳性食物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朱春莲[14]通过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源皮肤试验及食物激发试验,从而规避过敏食物防止病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谭全会等[15]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指导的食物剔除疗法可以明显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病情。

    西方变态反应学者主张采用输回饮食疗法,建议患者除去致敏食物后设计一组食谱,要求患者在5~7 d食用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回,可以起到预防新的食物不耐受,也可以使原已致敏的食物,经过禁食期间体内的特异性致敏抗体降解消失,以达消除过敏的目的[15]。

    刘淑萍等[16]认为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复发的食物主要为含麦胶、乳糖、纤维制品等成分的食物。王维达等[17]认为采用食物剔除和添加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等特殊食物成分的饮食调整治疗能缓解IBS症状,其认为低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s)膳食旨在总体减少FODMAPs的摄入,而不是片面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取,是通过个体化饮食指导,适当减少FODMAPs摄入,增加葡萄糖的摄入,平衡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构成。, 百拇医药(臧婷婷 田耀洲)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