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穿刺点非炎性渗液的原因分析与护理(2)
2 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2.1 穿刺过程中淋巴管损伤及护理对策 传统的PICC置管采用肉眼观察,一般选择肘窝或肘下静脉进行穿刺,在血管显露明显的条件下穿刺的成功率较高,对于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成功率较低,局部损伤大。因其穿刺部位一般在肘关节以下,穿刺手臂的屈伸会带动导管在血管内滑动产生摩擦,刺激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壁,因此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炎症、导管意外脱出、手臂不适等[4]。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和超声引导进行上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意外拔出、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5]。B超引导下留置PICC管宜选择患者的上臂作为置管部位,因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故首选贵要静脉。但在腕及前臂前面淋巴管形成约有30个集合淋巴管,分桡侧群、尺侧群和中间群,收纳中环小指淋巴注入肘浅(滑车上)淋巴结,而肘浅淋巴结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深筋膜的浅面、贵要静脉的尺侧,其输出管伴贵要静脉[6]。若穿刺者对解剖位置不熟悉或反复地静脉穿刺,难免有时会损伤浅表淋巴管,造成穿刺点持续渗液。本组中有9例患者在术后即出现穿刺点的非炎性渗液,渗出液以透明或淡黄色液体为特点,且与输液无关,考虑为淋巴液漏,故认为PICC穿刺点非炎性渗液与淋巴管损伤有主要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