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32期
编号:12761441
不良事件管理中护理质量指标的应用剖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32期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 通过总结,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护理不良事件占比最多的是用药错误,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护理不良事件(P<0.05),其次为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占比较多。

    2.2 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析 对护理不良事件中按照严重程度分为四种,依次为警告事件、隐患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及不良事件。对比可知,不良事件及未造成后果事件占比均显著高于隐患事件与警告事件(P<0.05),见表2。

    2.3 不良事件中护理工作人员相关情况分析 不良事件中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情况及其本人的学历等情况具体见表3。从表中可知,护理工作人员职称为护士占比显著高于护师、主管护师(P<0.05),护师占比显著高于主管护师(P<0.05)。工作年限分析可知,工作年限小于5年的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6~10年及11~15年的工作人员(P<0.05),且工作年限为6~10年者占比显著高于11~15年者占比(P<0.05)。学历分析可知,本科占比显著高于专科与中专人员(P<0.05),专科占比显著高于中专占比(P<0.05)。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指的伤害事件并非是原发性疾病所致,而是因为医疗护理行为中的不当之处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是患者死亡,或在离院时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等现象[4-5]。护理不良事件可分为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与可预防性不良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多会造成严重后果,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且会对医院声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临床中应对护理不良事件予以有效预防[6-8]。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通过总结分析2014年6-12月期间护理工作人员上报的105例不良事件相关情况,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从本院的工作规章制度上看,并没有采用惩罚性的措施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制度,而是鼓励护理工作人员积极实时上报。在出现不良事件时,有关当事人要及时地报告给当班的护士长,还应积极填写有关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报告单,详细地对发生的事件情况进行记录,把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过程和结果等各种信息记录完整[9]。然后由护士长着手调查不良事件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事件发生的各种管理上的漏洞和各种因素等情况,再由科室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再上报给护理部。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重大情况以及突发性、紧急性等情况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面临的环境进行口头上报,通过各级上报,直接对院长进行报告[10]。最后,在针对各种不良事件的情况,各个科室的护士长要组织各个成员进行不良问题和事件的分析和研讨会,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提出一些改进和优化策略[11]。
, 百拇医药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105例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30例,占比28.57%;非计划性拔管18例,占比17.14%;锐器伤9例,占比8.57%;跌倒16例,占比15.24%;走失14例,占比13.33%;抽血错误8例,占比7.62%;输液反应4例,占比3.81%;医源性皮肤损伤6例,占比5.71%。经过对比,护理不良事件占比最多的是用药错误,其发生率高于其他护理不良事件(P<0.05),其次为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占比较多。从中可见,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用药错误和非计划性用药的错误、跌倒等原因上,这几种情况占到最主要的三大情况中。而用药错误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核心制度落实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医嘱没有进行严格的执行,加上药品的管理处于混乱的状态当中[12]。因此,要对这些原因加以控制,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加强对核心制度的管理和落实工作,特别是护士长,要对核查制度和三查七对等制度严格管理和执行,使护士们形成严格的纪律和责任。对于药品,要严加检查和放置,交接班的工作要做好交接,形成严格的交接制度[13]。对于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其主要原因在于导管出现堵塞,导管堵塞为长期留流感染中最为常见的肺感染性并发症,特别是对于血凝性导管出现堵塞现象等,另外,导管脱出和导管的相关性出血、导管性的静脉炎和导管异位也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14]。护理人员可有效对穿刺者进行培训,加强对穿刺者穿刺的成功率,选择科学合理的血管和导管,尽可能提高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展开PICC导管留置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相关要求,对冲管技术与封管技术均应熟练掌握。专职护理人员应定时对导管予以维护,若患者有躁动不安、意识不清等现象,应以有效而合理的约束方式对患者穿刺肢体加以固定,如有必要可以采取适当方式给予镇静处理。另外在护理过程中还应和患者家属加强沟通与交流,争取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跌倒也是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在对跌倒不良事件发生分析后得出,其原因主要是科室没有做好相应的防跌措施,对于防跌的风险没有提高认识,对于预防跌倒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引进相应的防跌工具,护理人员缺少跌倒相关知识,或是因为医院中虽然设置了跌倒风险因素评分标准,然而各科室并未对这一问题给予重视,未对患者跌倒风险展开准确评估,或仅对患者展开了跌倒风险评估,但并未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另外,家属和患者也容易忽视跌倒等现象,没有充分做好防跌准备工作[3]。护理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对跌倒进行预防,制定预防跌倒的有关指引,确保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有法可依;加强防跌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防跌工具,积极配合家属和患者的合作;对各科室展开跌倒评分检查;对临床护理人员展开跌倒相关知识培训并予以考核;对各科室内预防跌倒相关知识与提醒标志予以完善,在醒目位置贴好防跌倒标志。

    另外,本院对护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展开了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警告事件占2例,占比为1.90%,不良事件占49例,占比46.67%,未造成后果事件占41例,占比39.05%,隐患事件占13例,占比12.38%。对比可知,不良事件及未造成后果事件占比均显著高于隐患事件与警告事件(P<0.05)。其中警告事件主要是误吸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使其呼吸、心跳骤停。虽然本院发送的警告事件不多,但这些事件常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功能性损害。因此在护理管理中不仅应对不良事件数量给予关注,同时还应关注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及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在不良事件出现后仔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严格措施,预防事件再次发生。, http://www.100md.com(王翠华)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