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35期
编号:12760590
鲑鱼降钙素对小儿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35期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5.007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临床诊治中常见的疾病,是指肱骨干坚质骨与肱骨远端松质骨交接处发生骨折,约占小儿肘部损伤的60%,多见于5~12岁的儿童[1]。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指骨折断端完全移位,该型骨折不稳定,骨皮质无接触,复位固定困难,若治疗不恰当易导致儿童肘关节功能障碍[2-3]。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提供稳定的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患儿术后康复。众所周知,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密切相关,故采取措施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目前,鲑鱼降钙素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中,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早期予以功能锻炼,对早期恢复患者关节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鲑鱼降钙素应用于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因此,为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患儿开始进行肘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时间,本研究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治疗小儿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8例,均为闭合骨折。将上述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患儿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13岁,平均(6.16±2.33)岁;高处坠落伤9例,运动摔伤32例;伸直尺偏型28例,伸直桡偏型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7~49 h,平均(13.60±4.68)h。对照组37例患儿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14岁,平均(6.67±2.42)岁;高处坠落伤8例,运动摔伤29例;伸直尺偏型23例,伸直桡偏型1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7~46 h,平均(13.42±4.53)h。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伤后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手法复位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前行静脉全麻+臂丛麻醉,呈仰卧位,在C型臂X线机全程监视下行手法整复。患儿前臂置于中立位,在屈曲肘关节30°~60°状态下持续牵引,术者一手牵拉前臂,一手用两拇指抓住骨折近段前侧,其余四指则拿捏骨折远端后侧,骨折前后侧移位者则采用提按法纠正,内外侧移位者采用端挤手法矫正。随后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骨折复位满意后,使患儿患肢肘关节屈曲。自内上髁最凸点后向远侧、前方各移2 mm处(避开尺神经)穿入直径大小适当的克氏针至肱骨髓腔近端,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克氏针位置良好。屈曲患儿肘关节证实无活动受限后,自肱骨外上髁最高点处按冠状面上骨折线分成约3等份的角度穿入2枚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近端骨皮质,再次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满意及克氏针位置良好后,处理针尾,置于皮外,采用无菌敷料包扎。患肢管型石膏托半伸直位外固定,术后定期复查肘关节正侧位X片,根据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判断石膏和克氏针去除时间。观察组患儿手法复位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均同对照组患儿,并于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批准文号:H20130622,生产厂家:Novartis Pharma S.A.S.),隔日一喷至骨折愈合。两组患儿术后均常规指导患儿进行肘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均于7、15、30 d拍肘关节正侧位X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参照国外文献[4]评价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以骨折端无骨痂形成为0分;骨折端形成云雾状骨痂为1分;骨折端正侧位片有一侧形成骨痂为2分;骨折端正侧位片两侧均形成骨痂为3分;骨折端形成结构性骨痂。于术后3个月采用Flyn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4],以丢失提携角和屈伸功能在0°~5°评定为优;5°~10°评定为良;10°~15°评定为可;>15°评定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7、15、30 d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比较 术后7 d时,两组患儿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30 d时,试验组患儿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2.2 两组患儿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儿Flynn功能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88,P=0.043),见表2。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2例患儿并发针道及切口感染,2例患儿并发尺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9.76%(4/41);对照组3例患儿并发针道及切口感染,1例患儿并发尺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4/37)。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并发尺神经损伤的患儿均在术后3个月内自行恢复。术后用药治疗期间,观察组1例患儿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反应,1例患儿出现面部潮红、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上述症状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未对试验造成影响;对照组患儿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属于极不稳定骨折,均需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内固定[5-7]。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因术中对骨膜和软组织造成较大损伤,同时还对维持骨折稳定的内在因素和局部血液循环造成破坏,易造成肌腱粘连或关节囊挛缩,导致肘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9]。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因其创伤小、固定稳定,可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维持骨折稳定的内在因素和局部血液循环造成的损伤,且术后可半伸直位固定,前臂血液循环受影响较少,可有效避免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故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易被家属接受,并逐渐替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成为小儿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治疗手段[10-12]。, 百拇医药(曾晓辉 万玲玲)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