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医学生职业素养现况、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2)
2 医学生职业素养现况
2.1 现阶段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况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义从根本上还是专业教育,虽然实行的是5年制教学,包括1年的基础课,2年的专业基础课,1年的专业课和1年的临床实习,虽然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已经属于较长学制,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日益凸显,现有的5年制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8]。尤其是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在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医学教育发展的瓶颈。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医学生对学校在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和技能方面培养的满意度为68.7%,但对人文社科类、知识拓展类、通识类课程的满意度仅为23.6%,一方面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占有的课时数太多,开设没有必要,但另一方面也表示期望增加有关医学职业素养相关的宣传和熏陶。学生对职业素养类课程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授课方式单一、不明白授课目的等,见表1。事实上,医学的课程负担本来就重,如果通识类、人文类的课程再以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中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但是统一购买的网络课程,用的是综合大学的职业素养教育教程,对医学生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方向、职业价值观等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就不会主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学习目标和目的也就不明确,就更不能理解职业素养类课程开始的目的,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 百拇医药
2.2 现阶段医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与重视程度 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决定了其在5~8年的临床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个人能力培养的态度。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86.4%)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素养对于医学生非常重要,但清楚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并不多(35.3%),而在这些自认为了解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中,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也大部分停留在专业知识过硬和实践技能良好的层面上。进一步对职业素养不同指标重视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心目中,精湛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医德信念、人文素养、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却表现得可有可无,见表2。这与现阶段中国青年报上公布的“60.0%以上的医疗官司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所造成”结论形成鲜明对比,起码在现有医学教育培养体系下,学校没有能够让医学生在培养阶段中认识到,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是成为一个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甚至是决定其将来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医师的关键所在。
3 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百拇医药
3.1 医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内容不明确 在当下的医学教育界,由于执业医师通过率这个金标准的压力,大部分医学高校依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洪流中保持着成绩大于一切的教育方针,这样的教学策略导致了大部分的医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9]。同时,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界对于职业素养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也没有清楚的界定,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培养,应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人文类、思修类和通识类课程来诠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对课程的安排又不尽合理。就人文课堂来说,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演绎的,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医德、责任等情感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能设身处地的作为一个医者去考虑,而整个教育的考核机制又着重于专业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对医生行业的责任与诚信认知缺失,甚至错位[10]。
3.2 课程形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 尽管近年来医学院校也逐步采取了与综合大学合并、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等方式力求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实践。事实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尽管现阶段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已经达到了4:6,并且安排了1年的临床实习,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连年扩张,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大动物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本无法开展,而实习期安排在第五学年,恰逢学生考研和就业矛盾综合期,实习效果可以想象。缺乏实习经验直接导致医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不能很好的规划,缺乏对一个真正医生心理的体会,无法正确得对未来作出合理规划。鉴于此,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全面启动了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所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 百拇医药
3.3 就业指导不到位,心理素质不高 当下医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成长的过程大多数都属于爱的接受方,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分享,关爱等情感理解较少,甚至是缺失[11]。而古语有云:“医者父母心”,这与当下的情况正好相反,过分的“溺爱”造成大家情感冷漠,极端个人主义,对外部事物漠不关心,待人冷漠,不能与同学或者未来的患者有良好的沟通。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加上网络盛行,学生们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存在职业价值观念定位不准、职业标准定位偏低、道德理念不良等现象,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金钱主义盛行的不良风气,造成部分学生奉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样的理念,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都庸俗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现阶段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无法与恶劣的外环境对抗,除此以外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影响了医生职业的圣洁性,同时也影响了医学生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4 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 百拇医药 4.1 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就医学教育而言,要培养素质良好的医学生,必须使之建立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事业要求的、合理的课程体系[12]。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在美国,有50%以上的医学院增设了心理、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等课程,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欧洲国家,大部分医学院校要求学生必修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以帮助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会观察、分析、理解和判断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生存法则,同时,欧洲的通识课程更强调帮助医学生了解自我、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医学通识课程更强调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更多地选择开始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学、医患关系与人际交往等课程来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因此,国内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出符合中国医学教育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百拇医药(陈煜 韩荣 马玲 唐金华)
2.1 现阶段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况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义从根本上还是专业教育,虽然实行的是5年制教学,包括1年的基础课,2年的专业基础课,1年的专业课和1年的临床实习,虽然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已经属于较长学制,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日益凸显,现有的5年制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8]。尤其是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在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医学教育发展的瓶颈。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医学生对学校在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和技能方面培养的满意度为68.7%,但对人文社科类、知识拓展类、通识类课程的满意度仅为23.6%,一方面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占有的课时数太多,开设没有必要,但另一方面也表示期望增加有关医学职业素养相关的宣传和熏陶。学生对职业素养类课程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授课方式单一、不明白授课目的等,见表1。事实上,医学的课程负担本来就重,如果通识类、人文类的课程再以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研中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但是统一购买的网络课程,用的是综合大学的职业素养教育教程,对医学生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方向、职业价值观等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就不会主动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学习目标和目的也就不明确,就更不能理解职业素养类课程开始的目的,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 百拇医药
2.2 现阶段医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与重视程度 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决定了其在5~8年的临床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个人能力培养的态度。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86.4%)学生都认识到了职业素养对于医学生非常重要,但清楚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并不多(35.3%),而在这些自认为了解职业素养内涵的学生中,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也大部分停留在专业知识过硬和实践技能良好的层面上。进一步对职业素养不同指标重视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心目中,精湛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医德信念、人文素养、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却表现得可有可无,见表2。这与现阶段中国青年报上公布的“60.0%以上的医疗官司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所造成”结论形成鲜明对比,起码在现有医学教育培养体系下,学校没有能够让医学生在培养阶段中认识到,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是成为一个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甚至是决定其将来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医师的关键所在。
3 医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百拇医药
3.1 医学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内容不明确 在当下的医学教育界,由于执业医师通过率这个金标准的压力,大部分医学高校依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洪流中保持着成绩大于一切的教育方针,这样的教学策略导致了大部分的医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9]。同时,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界对于职业素养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也没有清楚的界定,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培养,应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人文类、思修类和通识类课程来诠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对课程的安排又不尽合理。就人文课堂来说,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来演绎的,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医德、责任等情感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能设身处地的作为一个医者去考虑,而整个教育的考核机制又着重于专业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对医生行业的责任与诚信认知缺失,甚至错位[10]。
3.2 课程形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 尽管近年来医学院校也逐步采取了与综合大学合并、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等方式力求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实践。事实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尽管现阶段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已经达到了4:6,并且安排了1年的临床实习,但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连年扩张,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大动物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本无法开展,而实习期安排在第五学年,恰逢学生考研和就业矛盾综合期,实习效果可以想象。缺乏实习经验直接导致医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不能很好的规划,缺乏对一个真正医生心理的体会,无法正确得对未来作出合理规划。鉴于此,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全面启动了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所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 百拇医药
3.3 就业指导不到位,心理素质不高 当下医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成长的过程大多数都属于爱的接受方,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分享,关爱等情感理解较少,甚至是缺失[11]。而古语有云:“医者父母心”,这与当下的情况正好相反,过分的“溺爱”造成大家情感冷漠,极端个人主义,对外部事物漠不关心,待人冷漠,不能与同学或者未来的患者有良好的沟通。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加上网络盛行,学生们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存在职业价值观念定位不准、职业标准定位偏低、道德理念不良等现象,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金钱主义盛行的不良风气,造成部分学生奉行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这样的理念,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都庸俗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现阶段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无法与恶劣的外环境对抗,除此以外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影响了医生职业的圣洁性,同时也影响了医学生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4 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 百拇医药 4.1 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就医学教育而言,要培养素质良好的医学生,必须使之建立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事业要求的、合理的课程体系[12]。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在美国,有50%以上的医学院增设了心理、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等课程,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在欧洲国家,大部分医学院校要求学生必修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以帮助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会观察、分析、理解和判断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生存法则,同时,欧洲的通识课程更强调帮助医学生了解自我、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医学通识课程更强调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更多地选择开始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学、医患关系与人际交往等课程来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因此,国内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出符合中国医学教育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明确医学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百拇医药(陈煜 韩荣 马玲 唐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