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36期
编号:12760423
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36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8月本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年龄≥60岁的BPPV患者86例,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60~84岁。其中后半规管BPPV 55例,前半规管BPPV 2例,外半规管BPPV 2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组和手法+药物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5],诊断依据为:(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2)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潜伏期(<30 s)和疲劳性。根据病情用Dix-Hallpike法确定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BPPV,用滚转试验确定外半规管BPPV。以变位检查的眼震特征来判断具体病变侧别和半规管,具体如下:(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后快速卧倒,使头悬至床下,与床平面成20°~30°夹角,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