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1)
【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每组28例。对照组进行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手术组则进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不同AHI指数患儿治疗前后的鼾症临床表现及睡眠呼吸事件情况。结果:手术组治疗后6、9、12个月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不同AHI指数患儿治疗后的鼾症临床表现发生率和睡眠呼吸事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较好,本类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关键词】 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 儿童鼾症; 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临床并不少见,而此类患儿合并腺样体肥大者并不少见,其中部分患儿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出打鼾的情况,因此临床中对于儿童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研究并不少见,相关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少见,而手术作为本病患儿治疗的有效方式,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差异较大[1-2]。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是临床中较受认可的一类治疗方式,但是对其临床疗效的细致研究却十分不足。因此本文中笔者旨在细致探讨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儿童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1~12.0岁,平均(6.8±1.0)岁;病程2.0~47.5个
月,平均(14.5±1.3)个月;B型曲线者25例,C型曲线者3例;AHI指数:5~20者15例,>20者
13例。手术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0~12.0岁,平均(6.7±1.2)岁;病程2.0~48.0个月,平均(14.7±1.2)个月;B型曲线者24例,C型曲线者
4例;AHI指数:5~20者15例,>20者13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AHI指数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经鼻导入细导管,并将其从口腔内导出,然后在内镜下将腺样体进行切吸处理,后期以麻黄素棉球进行压迫处理等;手术组则进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将耳内镜置于骨膜的前下象限,采用纵行切口,将鼓室内积液吸出并进行冲洗处理,然后以硅胶中耳通气管置入,腺样体切除、其他治疗及处理方式均一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同AHI指数患者治疗前后的鼾症临床表现、睡眠呼吸事件情况。
1.3 评价标准 临床效果共分3个等级,痊愈:患儿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均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且骨气传导差<10 dBHL;有效:患儿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测试结果显示提高幅度在15 dBHL以上;无效:患儿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 手术组患儿治疗后6、9、12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AHI指数患儿治疗前后的鼾症临床表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鼾症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手术组中不同AHI指数及整组患儿的鼾症临床表现方面包括打鼾、喉头哽咽、张口呼吸及睡眠不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同AHI指数患儿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术组中不同AHI指数及整组患儿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中氧减指数及最长低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最低氧饱和度则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耳鼻喉科疾病,此类患儿的治疗需求较高,与本病患儿相关的研究也较多。较多研究显示,腺样体肥大是与此类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极为密切的一类情况,而腺样体肥大是鼾症患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也并不少见[4-9]。临床研究显示,此类患儿不仅仅存在呼吸和听力的异常,还可导致患儿出现颌骨发育不全甚至生长发育受限等情况,因此临床对于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需求极高,重视程度也极高,故与本类患儿治疗相关的研究亦较多[10-13]。临床上近年来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的相关研究均不少见,但是关于其临床疗效的细致研究仍极为必要。对于此类患儿的治疗效果研究不仅仅包括对听力方面的评估,对于患儿鼾症临床表现和睡眠呼吸事件的改善也是必要的评估指标,故对于治疗方式全面细致的研究应包括上述方面的细致探讨[14-16]。
本文中笔者就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和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与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的患儿不仅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且打鼾、喉头哽咽、张口呼吸及睡眠不安等鼾症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降低幅度也更大,同时氧减指数、最低氧饱和度及最长低通气时间等睡眠呼吸事件也得到更为有效地控制,并且不同AHI者的上述方面改善效果均更好,从而肯定了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原因考虑是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可更为有效地解决此类患儿的鼓室积液问题,同时对于此类患儿的不良压迫及梗阻也有积极地改善作用,因此对于此类患儿的疾病状态起到了更为彻底的治疗效果[17-2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较好,本类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http://www.100md.com(钟康华 张丽卫 周金兰)
【关键词】 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 儿童鼾症; 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临床并不少见,而此类患儿合并腺样体肥大者并不少见,其中部分患儿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出打鼾的情况,因此临床中对于儿童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研究并不少见,相关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少见,而手术作为本病患儿治疗的有效方式,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差异较大[1-2]。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是临床中较受认可的一类治疗方式,但是对其临床疗效的细致研究却十分不足。因此本文中笔者旨在细致探讨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儿童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1~12.0岁,平均(6.8±1.0)岁;病程2.0~47.5个
月,平均(14.5±1.3)个月;B型曲线者25例,C型曲线者3例;AHI指数:5~20者15例,>20者
13例。手术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0~12.0岁,平均(6.7±1.2)岁;病程2.0~48.0个月,平均(14.7±1.2)个月;B型曲线者24例,C型曲线者
4例;AHI指数:5~20者15例,>20者13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AHI指数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经鼻导入细导管,并将其从口腔内导出,然后在内镜下将腺样体进行切吸处理,后期以麻黄素棉球进行压迫处理等;手术组则进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将耳内镜置于骨膜的前下象限,采用纵行切口,将鼓室内积液吸出并进行冲洗处理,然后以硅胶中耳通气管置入,腺样体切除、其他治疗及处理方式均一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同AHI指数患者治疗前后的鼾症临床表现、睡眠呼吸事件情况。
1.3 评价标准 临床效果共分3个等级,痊愈:患儿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均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且骨气传导差<10 dBHL;有效:患儿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测试结果显示提高幅度在15 dBHL以上;无效:患儿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 手术组患儿治疗后6、9、12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AHI指数患儿治疗前后的鼾症临床表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鼾症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手术组中不同AHI指数及整组患儿的鼾症临床表现方面包括打鼾、喉头哽咽、张口呼吸及睡眠不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同AHI指数患儿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术组中不同AHI指数及整组患儿的睡眠呼吸事件情况中氧减指数及最长低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最低氧饱和度则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耳鼻喉科疾病,此类患儿的治疗需求较高,与本病患儿相关的研究也较多。较多研究显示,腺样体肥大是与此类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极为密切的一类情况,而腺样体肥大是鼾症患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也并不少见[4-9]。临床研究显示,此类患儿不仅仅存在呼吸和听力的异常,还可导致患儿出现颌骨发育不全甚至生长发育受限等情况,因此临床对于鼾症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需求极高,重视程度也极高,故与本类患儿治疗相关的研究亦较多[10-13]。临床上近年来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的相关研究均不少见,但是关于其临床疗效的细致研究仍极为必要。对于此类患儿的治疗效果研究不仅仅包括对听力方面的评估,对于患儿鼾症临床表现和睡眠呼吸事件的改善也是必要的评估指标,故对于治疗方式全面细致的研究应包括上述方面的细致探讨[14-16]。
本文中笔者就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和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与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的患儿不仅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且打鼾、喉头哽咽、张口呼吸及睡眠不安等鼾症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降低幅度也更大,同时氧减指数、最低氧饱和度及最长低通气时间等睡眠呼吸事件也得到更为有效地控制,并且不同AHI者的上述方面改善效果均更好,从而肯定了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原因考虑是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可更为有效地解决此类患儿的鼓室积液问题,同时对于此类患儿的不良压迫及梗阻也有积极地改善作用,因此对于此类患儿的疾病状态起到了更为彻底的治疗效果[17-2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儿童鼾症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较好,本类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http://www.100md.com(钟康华 张丽卫 周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