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6年第26期
编号:12949137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第26期
     2 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及治疗

    2.1 中医对心衰病名的认识 心衰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等。在此之前中医学中并无心衰病名,多归属于“心痹”、“心胀”、“心水”、“心咳”、“水肿”、“喘证”、“心悸”等疾病的范畴,以前三者多见[10]。不同的医家论著对其有不同的见解,《金匮要略》中述:“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通过分析可见张仲景所述的证候不仅接近现代医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而且他所提及的病机与心衰早期的“心-肾机制”学说非常相似[11]。《素问·咳论》有:“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亦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的论述,由此可认为心咳以心病兼咳为特征,属心肺同病,与心衰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相关[12]。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多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3]。通过大量的古籍调研,再结合现代临床的科学研究,众多医家都支持将本病命名为“心衰病”[14]。现今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2.2 中医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心衰基本病机的认识趋于一致,认为心气虚、心阳虚为心衰发病的病因,气阳不足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