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6年第27期
编号:12947808
小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机制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第27期
     3.1.2 针刺效应 小针刀治疗除了具有软组织松解作用之外,还有类似毫针的针刺效应。首先小针刀形状类似毫针,而且小针刀的提插治疗方式也与毫针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人认为针刀的针刺效应虽然具备,但并不是主要作用,其治病机制是重在调节[3]。

    3.1.3 改善电生理指标 张鸿振等[6]通过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症的临床及肌电图表现,观察到小针刀治疗周围神经过程中目标神经的运动或感觉的肌电图数据均有所改善,疗效显著而确切。林木南[7]通过临床实验也发现针刀治疗可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神经根电生理通道环境,使组织修复速度加快。

    3.1.4 扩新原理 赵斌等[8]认为通过对病变组织扩新作用,小针刀的治疗可使受损肌肉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促进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向正常方向转化,加快受损肌肉或软组织快速恢复,从而达到相应的疗效。

    3.1.5 消除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赵艳霞[9]认为针刀疗法打开了细胞膜“酶通路”,注入了生物酶物质,使细胞产生生物“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或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借此消除炎症;江成林[10]通过对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观察中提出:小针刀通过对病灶组织的松解与解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无菌性炎症。刘灿坤等[11]研究认为针刀治疗可显著提高抑制诸如IL-1β、IL-6 和TNF-α等兔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从而有效地减轻病灶部位的炎症反应。乔晋琳等[12]研究所得结果认为通过小针刀治疗后TXβ2/PGF、2PGF1α、1α62keto数值呈良性变化趋势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