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2)
4.1 齿状突骨折治疗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齿状突骨折的分型方法是Anderson-D’Alonzo分型,其将齿状突尖部的骨折定义为Ⅰ型,多为附着在齿状突尖部的尖韧带及翼状韧带牵拉撕脱所致,此型较为罕见,且稳定性好,临床多无特殊不适,Ⅱ型骨折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齿状突骨折的2/3[7]。Eysel等[8]又将Ⅱ型齿状突骨折分为ⅡA、ⅡB及ⅡC三个亚型。ⅡA为齿状突基底部横行骨折,且无明显移位;ⅡB为骨折线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或移位超过1 mm的横行骨折;ⅡC型骨折为骨折线由后上斜向前下的斜形骨折。Ⅱ型骨折稳定性差,齿状突基底部骨质致密,近端血运差,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Ⅲ型骨折为枢椎椎体部骨折。Ⅲ型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高低又分为浅Ⅲ型及深Ⅲ型,深Ⅲ型骨折稳定性较浅Ⅲ型要好。根据骨折分型的不同特点,其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对于AndersonⅠ型、Ⅲ型及无移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均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主要通过3~6周颅骨牵引制动后改用头颈胸石膏或Halo支架固定至12周,大多患者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对于有移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延迟愈合的Ⅲ型齿状突骨折则考虑手术治疗。马迅等[9]则认为无明显移位或经牵引后复位满意的骨折线为前上向后下或者横行的AndersonⅡB型齿突骨折和AndersonⅢ型骨折为单纯空心螺钉固定术的主要适应证,因其既起到固定齿状突,稳定颈椎的作用,又保留了寰枢关节的活动功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