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7年第30期
编号:13101634
介入治疗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效果及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第30期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临床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与胆道慢性炎症有关,目前病因及机制不明,以黄疸、皮肤瘙痒、腹痛为主要症状[1-4]。HCCA在解剖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左右肝管汇合部位及左右肝管的胆管腺癌,向外生长容易向肝门区的神经、血管、淋巴及周围肝组织侵犯,向内生长,胆管腔容易阻塞,出现梗阻性黄疸而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具有极大的损害。介入治疗、手术根除治疗、肝移植、放射治疗是目前对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是早期HCCA最佳的治疗手段[4-7]。然而,对于中晚期已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机的HCCA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姑息性的治疗手段。因HCCA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是预测肝癌的相关生化指标,对其预后及肿瘤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介入治疗对HCCA患者的疗效,同时分析介入治疗对患者AFP及γ-GT水平的影响。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中晚期患者89例,男42例,女47例,平均年龄(65.74±7.06)岁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02 字符